第五届全国实践哲学论坛暨中国伦理学会实践哲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综述(上)

2024-06-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4年6月1日—2日,由天津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伦理学会实践哲学专业委员会主办,《道德与文明》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五届全国实践哲学论坛暨中国伦理学会实践哲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天津市西青区成功举办。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天津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等高校与科研机构的12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开幕式上,天津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钟会兵教授致辞,他介绍了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建设情况,以及天津社会科学院与中国伦理学会合办的《道德与文明》杂志的基本情况。他强调,天津社会科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发挥平台优势,长期支持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展示和优秀的学术人才成长,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

  中国伦理学会会长孙春晨研究员致辞中表示,中国伦理学会实践哲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是中国伦理学会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实践哲学界的一件喜事。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都十分关注实践哲学的话题。西方实践哲学围绕“如何使人享有美好生活”的主题展开,与伦理学的关系最为密切;中国道德文化传统重视生活经验和实践行为,其“知行合一”的鲜明特色对指导人的现实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立足于唯物史观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关注现实的个人和现实的生活世界,实现了对传统实践哲学的超越。他希望,学者以时代的实践主题为导向,自觉阐述和回应重大现实问题,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实践方案。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崔唯航教授线上致辞,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对会议召开表示祝贺。他指出,问题的发生往往是跨学科的,对问题的研究往往也需要跨学科的视野。实践哲学论坛自举办以来就跨越了哲学二级学科甚至哲学领域的界限,无论从关注问题的广度、研讨的深度,都代表了中国哲学界在实践哲学领域的高度。他表示,“古今中西”问题是贯穿实践哲学的总问题,近代以来的中国学术无法绕开“古今中西”的问题。今天,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新时代的文化使命,而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本身就蕴含着对“古今中西之争”的破解问题。在这一方面,实践哲学完全可以有所作为。

  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中在讲话中指出,本次会议以“实践哲学与伦理学基础理论”为主题,深入研讨实践哲学及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必将为我们弘扬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秉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深化对实践的认识提供学理支持和有益帮助。他提出了三点希望:第一,要带头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第二,要始终坚持学术研究和学术创新的实践导向;第三,要努力为引领人民群众的道德实践、加强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学理支持。

  开幕式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蔡玉胜研究员主持。大会上还举行了中国伦理学会实践哲学专业委员会成立授牌仪式。

  中国伦理学会执行秘书长王海滨宣读了《中国伦理学会关于批准成立实践哲学专业委员会的决定》:中国伦理学会实践哲学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秘书处设于天津社会科学院。中国伦理学会会长孙春晨研究员向中国伦理学会实践哲学专业委员会授牌。第一届中国伦理学会实践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杨义芹研究员代表专委会发言,表示一定会努力履职尽责,把专委会的工作做好。

  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靳凤林教授宣读了实践哲学专业委员会的筹备情况与组织架构:中国伦理学会实践哲学专业委员会由《道德与文明》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等单位筹备发起,现有会员306人。经过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中国伦理学会实践哲学专业委员会的组织架构。选举蔡蓁等97人为委员;选举陈江进等31人为常务委员;选举杨义芹为主任委员,江畅、丁立群、田海平、唐文明、付长珍、李猛、朱刚、张霄、李涛为副主任委员;选举李涛为秘书长,耿志刚、李科政为副秘书长,组成秘书处。

  中国伦理学会实践哲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仪式后,举办了第五届全国实践哲学论坛。论坛分为主旨报告会与专题论坛两大环节,与会代表围绕“实践哲学的基础理论”、“实践哲学与伦理学”、“实践哲学与政治哲学”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而富有建设性的学术研讨。

  第一场主旨报告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焦国成教授主持。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丁立群教授作题为《我理解的实践哲学》的报告。他指出,实践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哲学形态。一种学说形成一种新的哲学形态,需要具有三个特征:哲学形态的普遍性视域、哲学形态的范式和哲学形态的进步性评价。按照这三个特征衡量,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实际上有两种范式:一是亚里士多德狭义的实践哲学范式,以理论、制作和实践的对立为前提,趋向于属人的善;二是亚里士多德广义的实践哲学范式,以理论、制作和实践的统一为前提,也趋向于属人的善。并且,实践哲学在自身的演变中,无论是“ethics”还是“moral science”,都逐渐趋向于第二种范式。他认为,实践哲学在自身的演变中,也逐渐趋向于第二种范式。

  东南大学哲学系樊和平教授作题为《家—国伦理公正与“国家”文明形态》的报告。他指出,中国话语的“国家”是与西方“country”迥然不同的文明形态,家与国是“国家”文明的两极,家国关系是“国家”文明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关系,家庭是最具基础性和普世性的伦理实体。在近现代转型中,人们陷入关于家庭的“叶公好龙”式的文化纠结之中,一方面寻找精神家园,另一方面对家庭精神保持高度文化警惕和一以贯之的文化批判。最后,樊和平总结道,家国伦理公正的课题与中华现代文明的百年进程相伴随,呈现出“伦理建构—伦理革命—伦理解放”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进程。现代中华文明依然是“国家”文明,但已经具有新形态,也面临新挑战,必须以伦理公正实现“国家”文明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作出新的贡献。

  第二场主旨报告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执行主编付长珍教授主持。

  中希文明互鉴中心中方主任、西南大学哲学系崔延强教授作题为《论伊壁鸠鲁的自由意志观》的报告。他指出自由意志问题是实践哲学的主旋律、核心问题。通过“自由意志问题何以产生于希腊化时代?”这一问题作为导论,他阐述了希腊化时代具备了自由意志生成的历史语境和思想史条件、哲人的理想人格是贯穿希腊化哲学的主旋律、决定论与非决定论问题构成希腊化哲学主题等观点。他认为,希腊化时期集中呈现了与自由意志相关的概念,并把伊壁鸠鲁看作是为自由意志呐喊的第一人,分析了伊壁鸠鲁的自由意志观及其哲学思想:第一,伊壁鸠鲁的哲学观是,物理学是祛除心灵不安的良药;第二,伊壁鸠鲁原子及其偏斜运动的分析,说命令意志自由何以可能;第三,意志自由的最高表现方式表现为,解构死亡恐惧,反抗命运必然性,把幸福交给自己;第四,友爱与契约伦理是意志自由的实践方式。

  南开大学哲学院王南湜教授作题为《新质生产力与大国崛起时刻的“国运”》的报告。他指出,当今中国以及世界最为重大的问题无疑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技术革命所催生的新质生产力及其所引发的生产关系的变革等问题。因而,“新质生产力”及其相关问题便理当作为当今实践哲学之重要话题而予以深入讨论。接着,他分析了“新质生产力”的多重意蕴,认为人工智能是当今最具“颠覆性”的技术,我们当从技术进化的视角去看人工智能这种“颠覆性”的技术之意蕴,亦即从历次工业革命之对于不同民族国家兴衰的效应,来看“新质生产力”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重返世界历史民族之意义。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靳凤林教授作题为《世界史观与全球正义》的报告。他以权力资本和劳动理论关系为核心,尝试从人类全球史观的伦理根基、人类全球化面临的不平等挑战、人类文明范式更迭的伦理抉择三重视角展开讨论,从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奠定扎实可靠的理论与实践根基。

  第三场主旨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孙春晨研究员主持。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江畅教授作题为《中西马政治哲学共识之审视》的报告。江畅认为,尽管“哲学无定论”,但是至少就政治哲学而言,“哲学有共识”。他将中西马政治哲学共识归纳为八个方面。一、政治的主体和主人是社会中所有人,公共权力必须掌握在政治主体手中。二、政治凭借公共权力发生作用,政治主体运用公共权力进行社会治理,维护个体社会权利。三、社会治理由治理主体实施,政府代表政治主体在法律授权范围内依法进行社会治理。四、政府不仅运用法律也运用道德治理社会,法律和道德体现政治主体的意志和人类的本性。五、社会治理的终极目的即政治的终极目的是使社会中所有人幸福,终极目的需要具体化为阶段性政治目标。六、政府积极增进社会公共利益,通过经济社会发展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自我实现条件。七、个人和组织群体自觉遵守法律、修养德性,政府激励社会成员提高综合素质和提升人生境界。八、社会治理追求公平正义,政府使社会中所有人都得其所应得。他强调,不同时代的哲学家之所以能够达成政治哲学共识,是因为政治有其共同本性作为其形成政治哲学共识的根基。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傅永军教授作题为《论诠释学的善意(宽容)原则》的报告。傅永军首先说明了宽容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一个对应于自由的概念,“容忍异己”以及“尊重”和“平等对待”是它的三个要素。但是,他认为,宽容并非是一种自足的应然价值观念。任何宽容行为在现实中都会遭遇到二难困境。通过诉诸更高位阶的价值范畴,宽容可以疏解困境,但却不能一劳永逸地消除困境。他进而从诠释学视角论述了宽容问题。诠释学将宽容问题的经验讨论转换为先验探究,追问宽容如何可能的根据,以善意概念解答宽容的“元”问题,探寻解除二难困境的道路。傅永军以“任何时候都要将善意保持在心灵中”一语总结了善意原则。最后,他援引伽达默尔和德里达的对话对诠释学的善意原则可能遇到的批评做出了回应。

  中山大学哲学系徐长福教授作题为《对马克思恩格斯三个世界思想的理论化整理》的报告。徐长福指出,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既有历史维度又有地理维度,后者显示于他们对全球各大洲众多国家的大量论述中,其内核是三个世界思想:英、美、法、德等国为第一世界,欧洲其他国家为第二世界,全球其余国家为第三世界。通过对他们的相关思想整理,可以勾勒出作为唯物史观组成部分的全球地理观。他们总的看法是,只有第一世界把第二、三世界全部资本主义化,共产主义革命才有成功的客观条件,而第二世界的俄国若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或第三世界的中国传统经济完全崩溃,也可以成为欧洲革命的外部诱因。

  南昌大学哲学系詹世友教授作题为《莱布尼茨“自然法”思想的事物本性根据与理性抉发》的报告。詹世友介绍说,莱布尼茨并不是在独自开创自己的自然法学说,而是在批评霍布斯和鲁芬道夫的自然法理论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思想的。莱布尼茨认为,自然法就是事物本性的倾向及其发展规律,要理解自然法,就要考察事物的本性,而这又只有理性才能胜任,如果只要运用意志,则只能导致事物秩序的混乱。对人而言,自然法就表现为人的社会本性;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说,自然法要求彼此具有正义的关怀,正义是“有智慧的人的仁爱”,表现为一个不断上升的三个层次,即严格法、公平法和虔诚。最后,詹世友论述了莱布尼兹的自然法思想的特点和意义。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