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国际逻辑与哲学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

2024-06-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5月25日至26日,第三届国际逻辑与哲学研讨会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举行,本次会议由清华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逻辑学联合研究中心(简称“逻辑学中心”)、清华大学哲学系和山西大学哲学学院共同主办。来自美国、荷兰、挪威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以及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师生共40余人参会。会议语言为英文。
  开幕式由逻辑学中心主任刘奋荣主持。她首先回顾了清华大学逻辑学自金岳霖先生以来的发展历史,向与会人介绍清华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逻辑学联合研究中心的发展现状。清华大学金岳霖讲席教授司马亭(Martin Stokhof)致辞,他诚挚欢迎与会嘉宾,感谢在会议筹备阶段付出辛劳的工作人员,并汇报了本届会议的投稿及录用情况。山西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尤洋致辞,他回顾了山西大学哲学学院近年来取得的成绩,他表示与清华大学哲学系和逻辑学中心开展的广泛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会议共有4场特邀报告和15场常规报告。
  特邀报告环节,孟菲斯大学教授托勒弗森(Deborah Tollefsen)指出学界对集体主体性的分析均采用大众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因此可以在承认本体论分歧的同时,从方法论共性的视角讨论制度性思维对人们在复杂社交网络中合作与协调能力的影响。拉德堡大学教授斯洛斯(Marc Slors)认为在共同意向、规范心理、趋社会性等特征之外,大规模合作所涉及的复杂劳动分工还需要能够在不耗费过多认知努力的前提下定义和规范不同社会角色与类别,因此风格惯例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东北大学(美国)教授菲特尔森(Branden Fitelson)从条件概率视角出发,指出采用一种更弱的理性假设能够更为合理地阐释亚当等式,从而理解条件句概率与条件概率间的关系。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司麦慈(Sonja Smets)以生动贴切的例证讲解了认知优势情景下的建模与分析,并进一步结合传统公共知识和分布式知识定义出新的集体认知状态:公共分布式知识。
  此外,会议通过向全世界征集摘要和匿名评审的方式,录用了15篇会议摘要进行常规报告,吸引来自北京大学、卑尔根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学者。接下来,组委会将继续组织会议论文专刊的出版工作。
 
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图
  “逻辑与哲学研讨会”是清华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逻辑学联合研究中心发起的系列活动,旨在推进对学术前沿问题产生共同兴趣的逻辑学家与哲学家间的跨学科讨论,促进思想创新。每届会议聚焦一个逻辑学与哲学研究交叉的主题。本次会议的主题为“主体性和意向性:在集体和个体之间”,旨在促进对相关问题研究的哲学家与逻辑学家间的对话,推进基于行动哲学与形式逻辑技术对这些概念进行更加清晰的解释,尤其关注其在集体语境下引发的新问题。这种交叉学科的讨论不仅限于逻辑与哲学,还涉及博弈论、社会选择理论、知识论、伦理学、文化理论、多主体系统、条件概率等广泛研究方向。到目前为止,该系列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三届,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学者的投稿,并已成为学术界交流最新科研成果的重要平台。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供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