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综述

2024-06-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4年5月25日至26日,由“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论坛”组委会、《学习与探索》杂志社、《江海学刊》杂志社、山东农业大学主办,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省高校马克思主义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化文科实验室承办的第七届“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论坛”在山东农业大学举行。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学习与探索》杂志社、《江海学刊》杂志社、《贵州大学学报》、《哲学分析》、《社会科学辑刊》等国内高校、学术机构和期刊杂志社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和20位研究生与会。
  开幕式由山东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广松主持。山东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勇、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凤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傅其林等出席会议。
  开幕式上,王勇代表山东农业大学致辞,他向与会专家表达诚挚的欢迎和感谢,并介绍了学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的“办学生态”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情况。他期待与会者为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拓展与深化提供更宽的视野、更高的格局、更新的思路,为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入研究贡献智慧力量,多出高质量成果,对山东农业大学事业发展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给予指导帮助。王凤才代表主办方致辞,介绍了“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论坛”目的、来源和发展历程,并对“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基本格局、阐释路径、基本框架和本届论坛的主题和意义进行了说明。
  在随后的大会报告和分会场发言中,与会专家学者围绕“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语境中历史唯物主义的新阐释”的主题展开研讨。
  大会上,十几位专家学者做了主旨发言。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韩秋红教授在题为“对新唯物主义谱系的考量”的发言中指出,首先应该看到当代新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思潮在现代社会的表现形式,对既有的唯物主义体系有所创新的同时,其实质依然是一种形而上学;其次,新唯物主义的理论出发点是建构一种排除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忽视了整个人类社会也处在整体自然之中,将人与物、人与人乃至人与社会的交往关系简化为物质间的中介关系是有失考量的,这种对人与物关系的把握更加无力;她认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在当下并没有过时,却更具鲜活的生命力。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崔平教授作了题为“从叙事结构看哈贝马斯合法性批判的逻辑局限”的发言。他批判地分析了哈贝马斯思想构造的结构,从中发现其思想联系上的非逻辑性,揭露其论断在理论上的非必然性,将其定位为仅仅是一种现实实践策略,而非严格有效的普遍理论。通过揭示语言交往与立法交往之间的松散关系,他试图指出哈贝马斯合法性论证的思维本质,即语言话题并没有为他接下来的认识活动提供逻辑前提,所构造的不是演绎推理,甚至不是一种可靠的持续性思辨,而仅仅是一种范例性思维,即对某种认识先例的机械模仿。
  傅其林作了题为“布达佩斯学派在澳大利亚发展演变的考察”的发言。他指出,在50余年的学术生涯中,布达佩斯学派成员对匈牙利乃至世界的哲学思想与文化构想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在反思现存社会主义、法西斯极权主义、欧洲文化哲学方面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得到普遍地认可。通过其本人十多年的跨文化深入考察,借助于课题组与澳大利亚学者双边的交流,尤其是三次赴澳大利亚实地考察,考察了布达佩斯学派在澳大利亚工作生活的真实场景及其学术共同体,傅其林指出了布达佩斯学派在澳大利亚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山东师范大学宋惠芳教授作了题为“《巴黎手稿》中青年马克思异化构型转向及其为历史唯物主义策源”的发言。她指出,《巴黎手稿》的文本群激活了自主性批判理论实践,动态性地塑形了非同一性的异化构型。马克思在《笔记本I》 “单个人-类本质”二元对立式异化构型内,提出了异化劳动;经由《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对作为交往媒介的货币的深入研究,生成了对凸显社会关系的交往异化的思考;最终,在《笔记本III》中,在人学现象学基础上接纳了黑格尔的异化辩证法构型,从而建构了作为解放理想的“共产主义”。 
  山东农业大学苏百义教授在题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对历史唯物主义 的创新”的发言中认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所构建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就是新时代生成中创新的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人类社会新形态的灵魂,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过程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创新的过程;历史唯物主义只有创新才能适应时代发展,成为我国治国理政的根本指导思想。
  复旦大学夏巍教授在题为“历史唯物主义诠释历史的新视域”的发言中,认为马克思将“历史”纳入存在论之中,以一种崭新的历史本体论对历史展开诠释,从人类的存在方式去把握历史,真正深入至历史的本质之中,开辟了从近代认识论转向真正的历史本体论的先河。马克思在人类的感性实践活动及其历史运动过程这一 “存在”中指认了事物的 “历史性”,将历史性真正落实到哲学当中,而惟有历史性确立起来的历史研究才称得上是真正科学的研究。历史唯物主义由此就不仅仅是一种历史观,而且是一种建立在感性实践活动之历史性基础上的存在论。
  南京财经大学卓承芳教授作了题为“认知技术化的当代危机及其克服”的发言。她首先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技术与认知的关系,揭示了流动的现代性导致世界的符号化、虚拟化、超真实化,科学技术成为最高的意识形态,造成了人类主体性意义的消解。接着分析了认知技术化的当代危机,主要阐释了时空认知异化危机、人类知觉退化危机、速度意识形态危机。最后指出,面对认知技术化趋势引发诸多的危机,必须重新思考摆脱认知技术化的路径,必须看到技术问题的背后依旧是资本主义制度问题。
  浙江师范大学林子赛教授在题为“马克思主义对泛非主义的创造性重构”的发言中,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重构泛非主义,并指出了何以能够重构泛非主义。最后探讨了能够重构的四个理由。
  黑龙江大学纪逗教授在题为“本雅明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新阐释”的中,介绍了法兰克福学派的边缘人物本雅明在其后期尤其是他逝世前最后一篇作品《历史哲学论纲》中,如何揭开历史的真正面容以及如何捕捉真实的过去,所做的深刻而独特的思考。在其中,本雅明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做出了独特阐释:在其对历史的思考中,包含犹太神学和马克思主义两种极具张力的思想要素,二者的混杂使学者们难以辨别他的思想是一种政治弥赛亚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也成为试图揭开本雅明历史哲学神秘面纱的关键。
  山东师范大学王青教授作了题为“国外马克思主义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性反思”的发言。她认为国外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路径和方式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建构”,形成了以下几种基本模式:人本学的建构模式、科学论的建构模式、分析论的建构模式、生态学的建构模式、运用型的建构模式、解构型的建构模式。她强调,这些建构模式热衷于用现代西方思潮来改造、补充、修正历史唯物主义,在本质上有许多方面背离和歪曲了历史唯物主义主张,因而建构必须做到坚持和发展的辩证统一,注重理论效应与实践效应,实现研究价值立场的根本转换,促进历史唯物主义在新时代的发展。
  山东农业大学谢鸿昆副教授作了题为“历史唯物主义是什么?——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的反思”发言。他认为,可以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本回答历史唯物主义是什么的问题。《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呈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诸方面:(1)历史唯物主义主张从物质生产实践阐述、解释现实生产和观念,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改变世界”“人的解放”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主题,“如何改变世界”“人的解放如何可能”是其核心问题;(3)“人的解放”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宗旨;(4)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立脚点”、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5)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是历史思维,具有辩证、实践和批判等特征;(6)历史唯物主义的对象域是现实世界或“人类世界”。
  本次大会设有4个分论坛,主要围绕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发展以及新质生产力等社会现实问题展开。这里择要介绍其中一些报告的基本观点。
  第一分论坛主要根据以下三点展开了具体阐述:一、立足于文本,紧扣历史唯物主义最新发展,展现了历史唯物主义波澜壮阔的发展浮起;二、充分直面现实问题,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社会加速类转的现实特点,更好的解释了当代西方社会病态的状况,从而不断地结合当代社会的现实,彰显社会主义制度批判的社会功能,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涵;三、把对未来更美好的社会的期待,落实到改造世界当中,这是一个突出的特点。
  第二分论坛在分享论文的基础上进行阐述,主要包括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转向问题、历史唯物主义的时间解放问题、辩证法与《资本论》中的主体问题、布洛赫对卢卡奇的反批判及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新阐释、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共产主义的文本出发探讨共产主义的出场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共产党”或“党”(party)、从“人民”的视角分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对群众史观的继承和发展等,还针对政党概念史、如何看待乌托邦、时间观、阶级与革命主体观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交流。
  第三分论坛从经典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三个视域,从生活原本、生活副本和思想的副本三个层面出发,讨论了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马克思资本二重话语的内在逻辑与张力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暴力观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霍克海默批判理论、克劳斯•奥菲的《解组织化的资本主义:当代劳动与政治的转型》一书中关于当代西方民主社会劳动与政治转型的问题、艾伦•W.伍德的《卡尔•马克思》一书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罗萨的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等。
  第四分论坛主要讨论了唯物史观下新质生产力的解读、新质生产力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创新、阿瑟对《资本论》逻辑起点问题的新辩证法阐释、数字资本主义时代对历史唯物主义“时间观”的新阐释、新质生产力理论何以实现对唯物史观的守正创新——基于《资本论》及其手稿的考察、社会批判理论的政治经济学维度等问题,多维度、多视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中的资本主义重构问题和新质生产力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创性贡献。
  本次论坛汇聚了国内众多知名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领域,对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解读,呈现了关于世界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和世界各地的生动实践。这些研究和实践成果,为我们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照明/供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