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君毅与世界哲学”学术研讨会在东南大学成功召开

2024-06-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5月24日至26日,“唐君毅与世界哲学”学术研讨会在唐君毅求学和工作过的故地——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大礼堂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与科学系主办,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四十余名优秀学者,共收到论文二十余篇,内容聚焦于唐君毅研究主题,且大部分为新作。


   会议在5月24日下午的讲座中拉开序幕。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彭国翔以“人生过处惟存悔:唐君毅日常生活中的反省与自讼”为题,探讨唐君毅的功夫实践。这一主题引出了会议的重要论题,即作为哲学家的唐君毅,其人生体验和精神境界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哲学问题。

  5月25日,会议正式开幕,东南大学哲学系樊和平教授和彭国翔教授分别致开幕辞,为会议奠定了学术探讨的基调。

  在随后的主题发言环节中,彭国翔教授深入探讨了唐君毅与胡适的交集及其对胡适的评价。接下来,浙江传媒学院何仁富教授和南京大学白欲晓教授分别探讨了唐君毅《病里乾坤》中的痛苦超越这一生命体证所体现的修养功夫、唐君毅的儒教观与感通概念,继续丰富了作为哲学问题的唐先生的生命体验这一论题。

 

  下午的讨论从唐君毅先生的哲学史研究开始,江苏社会科学院孙钦香研究员对比了张岱年和唐君毅对船山气学的不同看法,杭州师范大学许美平教授论述了唐君毅对荀子“统类心”的诠释。

 

  天津社会科学院李卓副研究员的发言则集中在方法论问题上,他指出唐君毅对中国哲学史的书写强调了学科地位、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写作语言等多方面的主体性自觉。接下来中国人民大学魏犇群副教授的发言尝试以分析哲学方法开展唐君毅道德哲学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尝试,他的发言引发了热烈的讨论,掀起了下午会议的小高潮。

  下午第二场讨论集中于唐君毅的宗教哲学,云南大学杨勇教授、南京大学沈静馨博士的发言集中于唐君毅的佛学研究,而南京大学代玉民教授则聚焦于唐君毅的耶教研究。

  他们的研究都体现出了“主体性自觉”,不论对于佛学还是耶教,不论融会还是批评,唐君毅的论述背后都是他自己的独立、系统的哲学体系,这就是杨勇所说的“进于道”,沈静馨讨论的“人生哲学”,代玉民讨论的“立人极”。本场最后一位发言的是南京大学王璐副教授,她的研究以外部与内部、功能论和本质论总结了钱穆与唐君毅对儒家祭祀仪轨的理解,继而也引发了与会者对“外部”与“内部”、理性与信仰关系的讨论。

  5月26日上午,会议进行到对唐君毅哲学中更为核心的道德哲学的讨论,南京林业大学韩立坤教授尝试从整体上楷定唐君毅哲学体系的名义,他认为,相比感通形而上学、道德形而上学等表述,性情形而上学的概括更为恰当。浙江财经大学王聪教授从自我超越的视角分析了唐君毅对道德自由的论证,指出自律、自觉、自我实现是唐先生证成和实现道德自由的根本方法。湖北大学的龚开喻教授则梳理了现代新儒家对“见在良知”说的论述,指出熊十力、唐君毅、牟宗三等对此学说虽有一定异议,但均有实际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场讨论以“人文精神”为题,其中,华东师范大学刘梁剑教授与东南大学吴蕊寒博士后的发言关注唐君毅的政治哲学,分别讨论了唐君毅对民主的思考和重建社会的构想,强调唐君毅先生的政治理想以人文精神为起点和归依。

  随后,浙江传媒学院王国雨教授的发言聚焦唐君毅对现代学术分科的反思,而东南大学张星则探讨了唐君毅对师友关系的思考中体现的平等观念。

  可以说,最后两位学者的讨论分别回到了与学者们最为切近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是学者们以唐君毅的哲学思考提撕自身生活世界的体现。会议最终又回到了最初人生体验与精神境界这一主体,关注唐君毅本身和我们自身,践行了唐君毅先生人本、人文的根本关切。

  最后,会议举行了简短的闭幕式,浙江传媒学院何仁富教授作为前辈学人和新版《唐君毅全集》编者总结发言,感谢了会议主办方的辛勤工作,勉励学者们继续潜心唐君毅研究,并倡议大家加强学术交流。会议在真挚而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撰稿 东南大学 吴蕊寒  摄影 崔雅斌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