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的基本结构及其与存在的关系

——第十二届“心性现象学”会议综述

2024-05-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5月17日至19日,由中山大学现象学文献与研究中心、浙江大学现象学与心性思想研究中心、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南昌大学哲学研究所、南昌大学江右哲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第十二届“心性现象学”会议在婺源召开,来自国内外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出版单位的5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主题是“心性的基本结构及其与存在的关系”,本次会议旨在中西方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探讨心性的基本结构,推动心性哲学和现象学融合,在倪梁康教授开创的“心性现象学”和其团队取得的卓越成就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心性现象学的研究,以期形成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为人类性哲学的发展做出中国学者的独到贡献。
  与会者围绕会议主题,就道德意识现象学、时间意识与超越论哲学、意识现象学及其运用、意识与认知、以及中西互鉴下的心性哲学等议题展开讨论。
  开幕式上,南昌大学哲学系程党根教授主持。南昌大学人文学院王淑军书记致和浙江大学倪梁康教授分别致辞。
  
(南昌大学哲学系 程党根教授 图)
  王淑军向与会者表示由衷的欢迎和感谢。他讲述了南昌大学人文学院的历史底蕴,并着重强调了宋明理学在江右的深厚传统,运用现代哲学尤其是现象学的方法重新激活传统哲学的必要性,期待未来学界各位同仁“道义相勉,学问相益”,共同为现象学的中国化和本土化发光发热,不断促进我国现象学事业的蓬勃发展,并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王淑军书记 图)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倪梁康在致辞中回顾了过往各届心性现象学会议召开的历程,自2012年起,心性现象学每年召开一次主题研讨会,已历十二届,国内心性现象学近年来的发展成就斐然。倪梁康指出,心性作为心之本质,目前在学界有三个方向的研究,他将其称之为ABC三个方面,A是指AI,即人工智能的心智研究,B是指Brain,即脑科学、神经科学方面的心智研究,他认为自己的工作主要是集中在C方向,即Consciousness方面的纯粹意识的研究。心性现象学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在内容上,它以意识、心之理、心的逻辑为研究对象;在方法上,它以胡塞尔的现象学的结构描述和发生说明为基本方法。心性现象学尤其重视心性问题。心性现象学的提出是为了在人类所有文化当中探寻心的本质。
  
(浙江大学 倪梁康教授 图)
  开幕式后,会议进入主题报告环节,南昌大学哲学系教授余友辉主持。
  
(南昌大学哲学系 余友辉教授  )
  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张伟教授作题为“敬重的现象学之思:从康德开始”的报告。他从三个方面解析了“敬重”概念在康德哲学和现象学中的重要性。首先,康德道德哲学中的“敬重”概念是一种直接把握或认识道德法则之约束力的道德意识。其次,“敬重”还扮演了道德动机的角色,使纯粹实践理性能够直接决定意志并驱动行动。最后,“敬重”还具有一种领会我们自身存在的意义,为我们以更深入的方式体验世界和他人存在提供了新的维度。
  
(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 张伟教授 图)
  南昌大学哲学系孙小玲教授作了题为《至善与道德世界——对康德至善概念的现象学诠释》的报告,探讨了康德至善概念的现象学维度。借助对义务(道德)意识构成的现象学分析,她认为可以将康德的至善概念解释为义务意识原构成所预设的道德世界,从而将至善论界说为康德的善理论的一个自然延伸,这种现象维度不仅在相当程度上回应对至善概念的批判,而且勾连了法则与目的,并因此提供了一种对在康德那儿始终与其道德神学相联的目的论的新的理解路径。
  
(南昌大学哲学系 孙小玲教授 图)
  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林月惠研究员进行了题为《韩儒丁茶山的“性嗜好说”——兼论“道德能动现象学”的解读》的报告,分析了韩国儒学家丁茶山的“性嗜好说”并论述了一种中西交融的“道德动能现象学”的可能性,报告聚焦于丁茶山“性嗜好说”的分析,她认为当代韩国现象学家李南麟以“道德动能”来解读“性嗜好说”,最为相当,最具哲学意味,是一种道德动能现象学的解读。
  
(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林月惠研究员 图)
  主题报告结束后,会议进入小组报告环节,共分四场进行。
  时间意识与超越论哲学
  第一场报告由广西大学肖德生教授主持,南昌大学孙小玲教授、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李忠伟长聘副教授担任评议人。
  
(广西大学肖德生教授 图)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马迎辉长聘副教授以“意向流形与超越论现象学”为题阐明意向流形的概念、发展及其在胡塞尔超越论现象学中的核心地位,在现象学的科学论和人性论这两个维度上揭示出现象学的深度、边界和新问题。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马迎辉长聘副教授 图)
  同济大学哲学系高松副教授以“论回忆”为题阐述了回忆行为的现象学维度,深入讨论了当下化、人格同一性、滞留、叙事等问题。
  
(同济大学哲学系高松副教授 图)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李云飞教授以“胡塞尔与康德的先验哲学观念”为题考察了“先验的”和“先验哲学”概念在康德和胡塞尔这两位哲学家那里的各自含义及其所体现的哲学动机和问题意识。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李云飞教授 图)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宋文良以“当代时间哲学背景下的胡塞尔时间意识结构学说重申”为题,在当代三种互相竞争的时间意识理论背景下对绝对意识、三层时间性之划分、横向和纵向意向性等做出了全面新解。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宋文良 图)
  南昌大学哲学系陈员以“当我们说‘超越论生命’的‘活的当下’时我们在说什么——从Erlebnis, Erleben, erlebt, Leben-in/in..leben 概念群组谈起”为题,以是否存在一种可以清晰地意识到“活的当下”的意识为引,指出“质素-动感还原”使我们进入“活的当下”,超越论意义上的身体和世界现象在将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新的关联。
  
(南昌大学哲学系陈员讲师 图)
  评议人和发言人从超越论现象学、胡塞尔和康德的哲学对比、时间现象学、活的当下等问题展开探讨,共同将讨论引向更为深入的层次。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李忠伟长聘副教授评议 图)
  意识现象学及其运用
  第二场报告由南京大学哲学系王恒教授主持,中南大学哲学系雷良、湖南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系汪隐峰、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王鸿赫进行评议。
  南昌大学哲学系费尚军教授以“亚当斯密论自欺”为题,认为斯密的自欺概念不仅是理解其道德哲学和社会秩序理论的关键要素,而且对道德生活中正确自我认知的形成和人格完善来说,也具有重要的实践启示意义。
  山东航空学院邢乃华以“胡塞尔超越论现象学的社会学”为题,认为存在两种现象学社会学,其一是静态现象学社会学,它研究社会存在在同感中的有效性起源,其二是发生现象学的社会学,它研究的是社会存在在习惯中的起源。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国际文化旅游学院方芳以“没有‘宗教’的宗教旅游:现象学视角下的宗教旅游研究”为题聚焦现象学视角下的宗教旅游研究,回答了宗教旅游地愈发热门的原因、世俗背景下宗教旅游的旅游体验特征、宗教与旅游的关系等问题。
  南昌大学哲学系周午鹏以“情感与计算——一种对‘情感计算’的伦理现象学阐释”为题阐述了一种“情感计算”的伦理现象学,他认为我们借助于情感的心智化与计算的具身化,可以为“数字存在”的人工智能提供一种新的适切的伦理范式,即一种现象学意义上的“情感计算”伦理。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刘环以“现象学视野下的世界之思:海德格尔与胡塞尔论世界视域”为题,将海德格尔的世界概念引回超越论现象学框架中进行重审,并以此说明现象学主体—世界关系重心在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两者思想中不同的落脚点。
  评议人、发言人就现象学与其他学科的对话、比较、互鉴与融通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与交流。
  意识现象学与认知
  第三场报告由商务印书馆关群德编审主持,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李忠伟和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刘环担任评议人。
  中山大学哲学系郑辟瑞教授以“胡塞尔与认知现象学”为题,聚焦于有意识思想是否具有专属的非感觉现象特征的“认知现象学”问题,在梳理胡塞尔《逻辑研究》中的相关文本的基础之上做出尝试性的回答。
  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王鸿赫副教授以“三类对象域:外物、视觉错觉和他人——解析Einfühlung的含义与中译”为题,解析了Einfühlung 的含义与中译,以对概念演变史的回溯为切入点,从中梳理归纳出 Einfühlung 概念应用的三大类对象域,全面深入剖析各译名之优劣。
  南昌大学哲学系胡慧慧以“亚里士多德论特殊感觉的无错性”为题,借助“感觉-材料”解释、“质料-对象”解释、“目的论辩护”,论证特殊感觉在非常规条件下会出错,但这不妨碍其有效性。
  中南大学哲学系黄迪吉阐述了“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理论本位及其修正”,认为胡塞尔后来逐渐弱化他早期本质现象学中的理论本位立场,理论与规范-实践的奠基关系区分不在处于中心位置。
  南昌大学哲学系毛九星以“‘第一研究’中‘含义’概念的两个混淆”为题,认为表达的含义不仅不是含义意向行为的质料的类本质,而且不是任何本质。经验性“表达”的含义是表达的对象的规定性内容的“内核”。
  评议人和与会学者就胡塞尔现象学的认知维度等问题提出了各自的不同意见。
  中西互鉴下的心性哲学
  第四场报告由南昌大学费尚军教授主持,安徽大学单斌、南昌大学陈员、台湾“中央研究院”林月惠担任评议人。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刘旎以“中医学与现象学会通意义及其路径的探析”为题,认为中医学与现象学的会通不仅有利于实现中医学的复兴与中国现象学的进一步建构,也将裨益于思想文化层面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搭建。
  湖南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系汪隐峰以“人为什么不应自欺?——朱子论毋自欺”为题分析自欺是什么、自欺之过错是什么、毋自欺对成圣下手工夫的重要性。针对后者,他着重分析了朱子的“诚”概念。
  肇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陈伟以“见性:现象学与禅宗的根本关怀”为题解析了现象学和禅宗的根本关怀,即如何见性的问题,见性涉及自我的在世间和出世间之间的心性实践问题。他认为禅宗一方面不立文字,另一方面又不离文字,其语言实践对于从语言角度看待现象学的还原实践有重要启发。
  南昌大学哲学系谢飞以“汉传佛教解经视阈下《般若心经》中的‘心’义厘辨”为题,认为以梵文语词“hŗdaya”(肉团心与真实心)观之,中国古德以喻抑或从法而释“心”之义,实际均是含摄在梵语原词涵义之内的,并无根本差别。 
  贵州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邓国坤以“身心性命:宋明理学与现象学的会通概述”为题,通过论述宋明理学与现象学的对话、比较、互鉴与融通,以身心性命之学为引,希望推动现象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会通,以及促使宋明理学的世界化和现象学的中国化。
  评议人和发言人就现象学的中西对比等多种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闭幕式由南昌大学哲学系副主任刘心舟主持,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张伟作学术总结。

(南昌大学哲学系副主任 刘心舟) 
(闭幕式)
  张伟表示,本次会议主题重大、论题集中,学界各青年才俊见解深刻而新颖,既有清晰的学理思路,又有浓烈的现实的关怀,会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期待下次心性现象学的召开。
  来自南京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安徽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昌大学等高校和《哲学分析》《学术研究》等期刊社以及商务印书馆等现象学学界专家学者50余人参加活动。
  (供稿: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习细平、陈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