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一师年鉴编纂人员获记功嘉奖

2024-05-28 来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一师史志办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3年12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一师年鉴(2022)》获评第九届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一等年鉴。3月,第十一师党委组织部印发《关于表彰〈第十一师年鉴(2022)〉编纂工作人员的决定》,第十一师史志办1名编纂人员获记三等功,1名编纂人员获记个人嘉奖。

  近年来,第十一师史志办在兵团史志办的关心指导下,在师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立足存史、育人、资政功能作用发挥,紧密围绕十一师建筑企业嵌入式发展实际,不断提高“精品”意识,深耕精研编纂质量,忠实记录十一师具有建筑业特色的年度足迹,不断推进新时代十一师史志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顶层设计,系统谋划,树牢优秀年鉴“风向标”

  一是明方向、凝共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再学习再认识再领悟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和兵团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通过主题教育、四下基层,在十一师服务兵团师市、服务新疆地州、服务全国各地的发展定位定向中,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凝聚共识、理清思路。二是重学研、铸精品。紧紧围绕忠诚履行新时代兵团职责使命和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兵团实践,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多次参加精品年鉴品读会,参与各师市年鉴交叉评审,组织专家终审会、座谈会,积极与各省市精品年鉴单位开展地情资料交流,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坚持“走自己的路”,结合兵团“十四五”史志事业发展规划要求,研究师史志工作高质量发展之路,将师党委中心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实践与年鉴规范性要求有机融合,在编纂过程中体现年度特点和十一师特色。三是抓保障、聚合力。师党委高度重视史志工作,党委常委会每年听取工作汇报,全额保障史志工作经费,分管领导担任年鉴编辑委员会主任,做到重要事项把关、重要环节协调、落实情况督导。选优配强史志工作人员,想方设法补充人员力量,开展“导师带徒”活动,建立一支以正式人员为主,外聘人员为辅的专业化史志队伍,切实履行“一纳入、八到位”工作机制,全力保障工作有序开展全面推进。

  二、坚持开拓创新,彰显特色,打造优秀年鉴“新标杆”

  一是坚持一个“破”字。十一师史志办深入研究年鉴工作发展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在遵守年鉴编纂规范要求基础上,坚持破题创新,打破固化思维,围绕十一师以建筑产业为主,聚焦疆内、疆外、海外“三大市场”、专业化程度高等特点,突出建筑业全产业链情况,年鉴定位逐渐由综合性向专业性转变,资政存史功能进一步彰显。二是聚焦一个“新”字。围绕兵团党委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十一师史志办深入挖掘建筑产业链发展信息,突出五大集团(兵团建工集团、兵团建咨集团、兵团建材集团、兵团建融集团、新疆北新路桥集团)功能定位,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情况,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不断优化年鉴框架设置,拓展资料收集渠道,年鉴的时代特征和服务十一师打造国内一流“千亿”级建筑企业的特色更加鲜明。三是确保一个“好”字。坚持在框架结构、内容选材、条目编写、装帧设计、行文规范等方面用心用力,通过举办年鉴撰稿人业务培训,印发供稿单位任务分解表,制定组稿责任人与撰稿人“一对一”定向工作制、年鉴初审复审自查制,组织召开专题约稿会等方式,全程管控编撰工作,用精品标准务实作风打造优秀年鉴。

  三、坚持全程对标,严守规范,把好精品质量“管控关”

  一是严把“保密关”。认真遵守各项规定,审慎处理敏感问题,把好政治关。对开放合作、外事、港澳侨事务、军事、民族宗教事务等类目、分目,由责任编辑互校、定稿前专人把关。二是严把“规范关”。落实年鉴编纂规范要求,重点规范条目要素,确保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五要素齐全。坚持从名称、条目站位、数字和标点符号用法等规范编辑和总纂,做到“一个标准推进、一把尺子衡量”。三是严把“审校关”。坚持“责任编辑通校、编辑交叉校、办公室全员校、部门反馈校”的四校制度,严格落实专家反馈意见,多轮审读把关,高质量完成编纂任务。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常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