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向延安》“七一”登陆国家大剧院

2024-06-13 来源:国家大剧院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由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文体旅游局)、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管理有限公司出品,解放日报社联合出品的大型谍战题材话剧《向延安》即将于628日至71日登陆国家大剧院,连演4场,在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之际,再现这段黑暗被黎明驱散之前,理想之光长明不灭的光荣历史。 

  去年7月,由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管理有限公司制作出品的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曾在国家大剧院一连四场演出反响热烈。今年,出品方与国家大剧院再续前缘,将话剧《向延安》在上海首演后的首站定档国家大剧院,为京城观众送上热辣滚烫的红色文艺新作。612日,话剧《向延安》主创主演代表在国家大剧院举行媒体见面会,提前揭晓演出精彩看点。 

  名编名导助力文学与舞台双向奔赴 

  话剧《向延安》以1937年淞沪会战打响后的上海为时代背景,讲述了正值青春年华的主人公向金喜,阴差阳错以厨师的身份执行潜伏任务,从一个青涩懵懂的学生成长为一名出色的革命志士的故事,被誉为“一个大厨的革命”。 

  话剧《向延安》改编自著名作家海飞曾斩获“人民文学奖·长篇小说双年奖”的同名小说,由海飞亲自担任编剧,著名导演李伯男执导。它不仅是“海飞谍战世界”的首部舞台作品,也是李伯男导演的首部谍战力作。 

  身为中国顶尖谍战作家、编剧,海飞以擅长红色叙事之下的人性叙事为人称道,其《麻雀》《惊蛰》等作品先后被影视化,深受观众喜爱。海飞表示,“向延安”的真正意思是“心向往之”,主人公一生未能踏出上海,却以一种隐秘而伟大的方式抵达了“延安”,这对生活在今日中国的年轻人来说,也具有无比契合时代精神的现实意义。 

  话剧《向延安》将文学之中的人性幽微与诗性品格结合起来,在舞台上得到戏剧化的呈现,实现了文学与舞台双向奔赴,谱写了一曲令人动容的青春之歌。著名导演陈薪伊评价:“话剧《向延安》竟如此之好,深感意外。三个小时,让你高度集中,跟随剧场人物的精神世界巡航,妙不可言。文学、空间、导演、表演,仅仅为了人物,紧紧围绕人物”。 

  星光璀璨辉映全员主演阵容 

  除了力邀原著作者海飞担任编剧、“文华导演奖”李伯男执导外,话剧《向延安》还集结了国内顶尖力量组建创作班底:上海舞台美术学会会长桑琦担任舞美设计,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副教授曲明担任灯光设计,国家一级舞美设计王佳迪担任多媒体设计,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胡晓辉担任服装设计,广州话剧艺术中心作曲于力担任作曲。 

  在演员阵容上,制作出品方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为了力求将原汁原味地展现小说中革命年代的青春群像,经多方邀请组建了一个“全员主演”的剧组。在北京站的演出中,刘智扬、李施嬅、王楠钧、李劲峰、孙翌琳、梁田、徐开骋、江佳奇、李传缨等一众实力演员将悉数登场。他们当中既有来自北京人艺、中国国家话剧院、上海戏剧学院等舞台科班、资深戏骨,也有过去鲜有话剧表演经验的影视剧演员和跨界明星。从《灵魂摆渡》中走出的“夏冬青”刘智扬与从《新闻女王》中脱颖而出的“张家妍”李施嬅同台飙戏,让观众惊呼新鲜感十足。 

  诗性品格打造不一样的谍战剧 

  如何将300多页、故事跨度逾20年的原作浓缩到话剧舞台?李伯男导演说:“我们追求的,不是给予观众外部的情节刺激与视听冲击,而是希望这部戏在谍战类型的基础上,更加具备一种人学的价值和诗性的品格”。 

  为此,李伯男导演紧紧把握住了社会动荡时期的残破不堪与血性浪漫,保留了原著中浓厚的生活质感。在舞台美学上,一个恢宏写意的钟楼居于中心,始终立于舞台,成为本剧的主要意象。舞美设计桑琦表示,钟楼寓意着每个人心向往之的延安,而特意设计成的“四面有门”的形式,也是一种“你永远能抵达延安”的隐喻。在灯光和多媒体的加持下,钟楼承载戏剧流动性,迁移着场景,不断将故事推向高潮。 

  “沿着无尽的山梁和奔腾的河流,我们到延安去!”……一首磅礴有力的现代诗《到延安去》贯穿全剧,带动剧情波澜迭起。李伯男导演用抒情性和叙事性兼容并蓄的写意处理,用忠于原著的审美格调与独树一帜的导演语汇,在舞台上写就了一首充满着“人学价值”的叙事诗,为“文学性”赋予了震撼的“剧场性”效果。 

有观众表示,话剧《向延安》“没有过多烽火纷飞的渲染,也没有口号式的呐喊,舞台上更多的是着墨于‘小人物’的命运谱写,被弥漫硝烟包裹着的‘亲情、爱情、友情、家国情’里,闪烁着的是人性挣扎后迸发出来的柔软弧光”。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胡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