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播与国际胜任力人才培养高端论坛顺利举行

2024-06-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陈雅静)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促进我国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外语教学体系创新,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胜任力的全球战略人才,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中国式现代化对外传播,5月2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的“国际传播与国际胜任力人才培养高端论坛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传播与国际胜任力语言中心成立仪式”顺利召开。

国际传播与国际胜任力人才培养高端论坛现场(本网记者 陈雅静/摄)

  国际胜任力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郑新业表示,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胜任力的新质人才。当前,中国人民大学正致力于构建以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为内核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养一批具备数字素养、人文情怀、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对国家建设和对外交流具有重大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传播与国际胜任力语言中心的成立具有前瞻性,外语教育能够在培养新时代国际胜任力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中国外文局翻译院院长黄玉龙提出,社会各界需要共同承担培养国际胜任力人才的重任。他强调,培养具有国际胜任力的拔尖人才、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一要立足时代需求,提升高层次翻译人才的国际胜任力,培养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专业本领,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高层次外语人才;二要搭建高水平交流平台,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传播与国际胜任力语言中心的成立就是为国际胜任力人才搭建高水平交流平台的有益实践;三要充分发挥媒体优势,传播渠道和内容“双为王”,实现文化之间的互动式交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推动文化交流互鉴。

  北京市教委高等教育处处长刘霄表示,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方向十分必要。他认为,人工智能目前还无法解决人际交流的核心问题,因而不能胜任当今国际传播的任务,也不具备国际胜任力。步入新时代,国际传播与国际胜任力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也面临多种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传播与国际胜任力语言中心的成立是十分有益的探索,有助于应对挑战,推动国际胜任力人才培养。

  加强新时代国际胜任力人才培养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陈方以“国际胜任力人才培养的人大模式:教学框架与实施路径”为题进行主旨报告。她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外语教育中的国际胜任力教学框架》及其界定的国际胜任力十五个核心要素。为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国人民大学公共外语教学实行课程体系和训练体系双轨并行的机制,旨在搭建智慧教学环境下多元立体教学资源平台,实施外语能力综合评估,致力构建独具人大特色的国际胜任力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国际胜任力培养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张宁以“国际胜任力人才的需求和培养”为题作主旨报告。他认为,当前和未来中国对国际胜任力人才的需求广泛涵盖国际组织人才、“一带一路”和南南合作人才、政府事业单位能够参与全球合作治理人才、中外跨国公司管理人才、“双一流”建设和世界重要人才中心的建设人才、国际传媒人才等。接下来,他以国际组织胜任力指标体系为分析框架,分析了中国青年国际胜任力状况,聚焦中国青年学生在国际胜任力方面的薄弱领域,提出了培养提升国际胜任力的建议。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范大祺以“在国际传播中叙述好中国立场、理念、倡议、智慧、特色和主张”为题进行报告。他提出了六个做好国际传播应遵守的原则:坚定文化自信,适应国家需求做好观点传播,有力宣介中国立场;共情共鸣,聚焦共同价值做好内容传播,积极宣介中国理念;外外有别,根据国别区域做好精准传播,及时宣介中国倡议;求同存异,跨越文化差异开展精准传播,努力宣介中国智慧;回应关切,抓住受众心理推进知识传播,有效宣介中国特色;顺应时代,用好技术手段推动思想传播,广泛宣介中国主张。

  论坛主旨报告涵盖国际胜任力人才的培养模式、能力需求及国际传播原则等主题,兼具深度与广度,由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郭英剑主持。

  25日下午,与会学者在专题论坛进行了热烈的学术和教学研讨交流。论坛设置三个专题论坛,分别聚焦以国际胜任力为导向的外语教育改革、新时代外语人才国际传播能力培养及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三个议题,从多元视角探讨当代新质人才培养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杨滨瑜进行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胜任力素养课程教学展示。杨滨瑜全面介绍了国际胜任力素养课程的授课对象、学生特点、教学新理念、课程定位和整体架构、教学设计思路、课程特色等,并以“文化多样性”为教学课例,重点阐述了该课程如何依据中国人民大学外语教育中的国际胜任力框架,从知识、能力、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能够以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解决中国以及国际议题的新时代人才。

  在学生展示环节,2022级本科生徐宇轩和王子毅同学作为第二届“外教社杯”北京高校青年人才国际胜任力大赛特等奖获得者向参会人员介绍了自己的提案作品——Lighting Smart Cities: The Sustainable and Intelligent Evolution Driven by Smart Lampposts。该提案紧密结合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远景目标和联合国SDG目标,提出了基于智慧路灯的智能城市解决方案,以中国智慧为全球城市化问题提供新的视角。该环节充分展现了我校学子对全球议题的分析能力以及为集体福祉、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的能力,反映了我校国际胜任力人才培养的成效。

  闭幕式上,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田丽丽感谢所有参会人员能够莅临现场共同见证《中国人民大学外语教育中的国际胜任力教学框架》的发布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传播与国际胜任力语言中心的成立,并倡导加强校际交流合作,共同探讨国际传播与国际胜任力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路径和新模式。

  本次论坛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处、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大学英语研究分会、北京市高校外语课程思政联盟提供学术指导,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华语教学出版社给予支持。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