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资讯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专家学者谈《中国古代画论十九讲》

2024-05-09 来源:中国艺术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4月24日,由中国文联出版社、中国艺术报社、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传媒大学)基地主办的《中国古代画论十九讲》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国古代画论十九讲》收录了中国传媒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人文学院院长张晶从魏晋南北朝到宋代的19篇画论研究,对中国绘画史上著名的画论著作和画论篇章作了深刻的分析和评论,阐发了中国古代画论经典提出的重要理论命题。
会议现场 主办方供图
  “在论说杜甫题画诗时,援引了历代的两种观点。一是张彦远认为杜甫根本不懂画,他认为韩幹擅长画马,而杜甫却以‘幹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来讥讽韩幹不会画马,这恰恰表示了杜甫不懂画。二是认为杜甫并不是不懂画,只不过是见谁说谁好,没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作者鲜明地表明这两种观点都立不住,认为杜甫是有自己的审美标准的,并将之归纳为‘尚瘦硬有骨,轻肥硕无骨’。这是很难得的。”中国艺术报社总编辑康伟认为,《中国古代画论十九讲》有注重“画论注我”、独出己见、西学观照三个学术特色,同时凸显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恰切的论述。他谈道,作者在解读评析画论时,更多的还是从画论出发,从美学的、佛学的、文学的、哲学的等等维度来阐释,而不是局限于画论本身,不是在画论文本的框架内打转。这种多维度的阐释是“六经注我”“画论注我”的过程,使得著作凸显出学术的厚重感。
  “作者把杜甫的‘题画诗’选进书中,补充了盛唐时代对于文艺理论的认识,纯粹的美术史家或者画论史家是很难选进来的。”中国传媒大学美术系教授邵军提到,书中关于杜甫诗题画诗评析的篇章,对稀缺的盛唐时代画论是很好的补充。邵军认为,书中较多运用了文艺理论的视角,跟传统的研究画学的视角有明显的区别。从文艺学、文艺美学的视角做阐释的好处是,通过理论的提炼指导创作,结合了实际且兼顾了理论性,不是纯粹的创作总结,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哲学美学的视角。
  “在编辑策划过程中,张晶先生说,对早期写的文章需要把一手文献、资料再梳理一下,看它们目前还是不是最权威的。”该书责任编辑、中国文联出版社学术分社总监冯巍谈到了张晶严谨的学术态度以及编辑过程中对该书引文细致的校勘。
会议现场 主办方供图
  《中国古代画论十九讲》中广泛引用了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莱辛、苏珊·桑塔格等西方哲学家、作家,以及中国的钱钟书、朱光潜、李泽厚等现当代著名学者的思想观点,还吸纳了当下新进的研究成果。书中用西方美学作为理论工具达致“古之道”与“今之有”之间理解的贯通方面,如用胡塞尔互为主体性解释“迁想妙得”,用胡塞尔的意向体验解释“传神写照” ,用谢林的“限定和超越”解释“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用现象学的“表象的充盈”解释“以判躯之状,画寸眸之明”,用黑格尔“显出生气的灵魂”解释“气韵生动”等。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中国评协副秘书长袁正领认为,《中国古代画论十九讲》体现了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凸显了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重要路径,即以全球视野实现古今中外的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做到在互鉴中吸收、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一步创新创造。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王韶华认为,在中文语境中阅读传统画论,面对混沌体的话语容易忽略一些方面,所以关于美感的论述、美学的话语有时需要西方美学理论来帮助理解和解释。作者细致的辨析把中国传统话语表达及其内涵、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所欠缺的内在逻辑线索表达得很清楚。
  中国文联出版社副总编辑邓友女在发言中介绍了中国文联出版社多年来美学、艺术学类图书出版情况以及《中国古代画论十九讲》所属书系、包括了各国美学和艺术学专著的“微风丛书”出版情况。
  作者在书的前言中写道,“深究画论中很多重要命题在其原来语境中的立意,都是本书的基本出发点”,“中国古代画论中的很多命题,确实能够集中体现画论家的绘画美学观念。以这些命题为灵魂,来理解和把握这些画论经典,应该不失为一种研究路径和方式”,“对于中国画而言,技法通于形上,达于大道。笔墨‘丘壑’总是与宇宙造化相通的。所以,中国古代的画论,其立论多是于画家与自然、画家与社会的互通往复中展开的”。《中国古代画论十九讲》以中国哲学为根基阐释绘画理论命题,在复归命题本义方面有突出的系统性。中国职工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张瑞田认为,中国古代画论丰富奇妙,从来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与中国哲学存在贯通之处。如谈画论离不开谈“道”是什么,与“艺”的关系如何。“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一价值取向,对以后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者不是一般性地诠释古代画论的精髓,而是以经典文本的核心命题为开掘通道,使画论中的美学脉络得以彰显。书中谈宗炳《画山水序》和王微《叙画》的篇章,明显体现了作者阐释中国古代画论的方法和目的。
  “作者在书中引用的古代画论命题有的出自书法家之手。并且如澄怀味象、度象取真、气韵非师、笔简形具、咫尺万里、元气淋漓这些在书法理论中少见的词语,作者对其深刻的解读,让书法家和研究者都能够在更广泛的语境中体会书法的内涵和外延。”书法家、原北京外贸集团党委书记李钢认为,《中国古代画论十九讲》所论证的画论命题都可以适用于看待书法好坏的标准,尤其是一些书法语境中不常见的命题,对书法认知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与会学者合影 主办方供图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