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
学术中国
智库中国
社科视频
中国学派
数字思政
国际观察
考古现场
公告
招聘
学科体系
+
马克思主义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历史学
文学
新闻传播学
艺术学
政治学
社会学
民族学
教育学
管理学
军事学
中共党史党建
区域国别学
国家安全学
中心
学术中国
智库中国
社科视频
中国学派
数字思政
国际观察
考古现场
公告 · 招聘
志鉴中国
社科关注
社科要论
社科好书
社科青年说
网络强国论坛
社科融媒体
网刊
学科体系
马克思主义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历史学
文学
新闻传播学
艺术学
政治学
社会学
民族学
教育学
管理学
军事学
中共党史党建
区域国别学
国家安全学
新媒体矩阵
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中国学派
中国学派
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今日头条号
今日头条号
首页
>
社科要论
>
要论
为了人民而改革
2025-04-02
作者:
于凌炜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字体放大
字体放小
微信公众号
—
分享
—
链接已复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此次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的价值取向。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把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转化为改革的责任清单和任务清单,提出了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这些举措的落实见效,必将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改革是要有原则和立场的,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就是人民立场是其根本政治立场。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首要内容,也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抓改革,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这次全会提出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六个坚持”重大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正是其中重要一条。《决定》中提出的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直面人民群众新期待,关注民情、致力民生,顺应群众所思所想所忧所盼,生动回答了改革“为了谁”的问题。全面深化改革从来不是漂亮的口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因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实推动人民群众可感可及的改革,不仅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也是衡量改革和中国式现代化是否真正赢得民心的量具标尺。
以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造福于民。改革要重谋划,更要重落实。改革越是向纵深推进,硬骨头越难啃,每前进一步都不容易。《决定》强调,要不断取得改革的成功,就必须“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狠抓各项改革措施见成效。因此,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绝不是会议上讲讲、文件上学学、培训课上听听就能完成的任务,党员干部要立足本职工作,以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担当精神,迎着问题上、迎着困难上,不回避、不推诿,不折不扣地把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否则再好的举措也只是水中花、镜中月。判断改革成效好不好的标准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因此,改革的成效如何,群众心里自有一杆秤,要交给人民群众来检验和评判,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群众的评判标准来自于哪里?当然不是来自于与求真务实背道而驰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行为,更不是来自于严重影响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假作为的行为,而是来自于党员干部是否把关涉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改革当成自己工作事业中的“大事”、是否把“改革清单”变成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清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共产党人干事业、创政绩,为的是造福人民,不是为了个人升迁得失。”领导干部“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理解其内涵,不论身处何种岗位,都要在改革啃硬骨头的阶段,对自己在工作中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政绩有清醒的认知,把改革真正改到老百姓的心坎上,用老百姓的“获得感”提升改革的“含金量”。当前,改革之复杂艰巨虽然前所未有,但只要全党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的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接着一件抓落实,不断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人民群众自会用满意的笑脸、幸福感满满的朋友圈把改革的故事生动地演绎出来,民族复兴伟业就一定能够不断迈出坚实的步伐。
在常叩问初心中永葆深化改革的攻坚劲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凝望前路,我们还有许多硬骨头要啃,还有许多难关要攻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我们党守初心、担使命的重要体现。”因而必须把“不忘初心”的要求贯穿始终,在常叩问初心中增强改革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这次《决定》专门用一个部分部署了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其中强调,以调动全党抓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在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抓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面对改革大潮,要做改革的弄潮儿,要有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在工作中,要经常擦拭初心、时常叩问自己是否一心为民,是否还在坚守初心,牢记自己所从事的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光荣事业,保证在推进改革的进程中始终保持昂扬的工作劲头。常叩问初心不仅贵在叩问,更贵在“经常”。不是等事情没做好或做错了才去反省,而是要经常反省。忙碌的一天结束后,对自己所做的点点滴滴进行认真回顾衡量,衡量的标准不在于批阅了几份文件、报送了几份资料、完成了几项分配的改革任务,而在于是否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办了些实在事、漂亮事、暖心事。《人民日报》曾报道,1980年,当时任菏泽地委书记的周振兴听闻当地一位为抗日战争作出极大贡献的老人,临终前的愿望竟然是吃一碗肥瘦相间的猪肉时,他举起手掌狠狠扇了自己一耳光。这一耳光,打醒了多少领导干部麻木的心,让多少领导干部不由地叩问自己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关键时刻,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担当,能不能迎难而上、敢不敢真抓实干,就是检验党员干部初心与使命的重要试金石。党员干部唯有不忘初心、时常叩问初心,才能保证自己的行为始终保持在为人民服务的轨道上,才会以钉钉子的精神抓好同老百姓关系密切的改革任务,确保改革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用自己扎扎实实的行动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故事生动地演绎出来。
(作者系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海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齐泽垚】
社科推荐
跨学科聚焦人工智能多领域应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前沿大讲堂”第二讲举行
扎根生活世界 深掘民俗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20年成效显著
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