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文: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与世界历史理论

2024-06-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强调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随着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持续拓展和世界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成为我们分析世界格局及其基本走势的重要方法论基础。因此,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进行考察,尤其是从历史哲学角度厘清“世界历史”的逻辑内涵,对我们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积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属于历史科学的范畴,兼具历史哲学与实证科学的双重特征。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所谓历史科学并不是指历史编纂学,其实质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我们知道,马克思虽然在其著作中多次使用“世界历史”这一概念,但纵观马克思的著作,他所阐释的世界历史并不是指编纂意义上的世界各国历史,而是指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作为资本扩张催生的普遍交往的“世界历史”,并赋予其实现人类自由和解放的终极目的。因此,我们可以说,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奠基于历史哲学之上,它既概括了各个民族发展的历史,又看到了民族历史必然向世界历史转变以及世界历史本身的发展过程。它把“单个人的解放”和“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联系起来考察,把生产方式变革、分工、消亡与世界历史联系起来考察,探索人类如何实现自由和解放的价值问题。

  历史起点:从事实际活动的“现实的人” 

  我们知道,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在扬弃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在黑格尔看来,“意识的对象无非是自我意识;或者说,对象不过是对象化的自我意识、作为对象的自我意识”。他认为,世界历史真正的基础是理性精神,是由理性而生发的自我意识,即把世界历史的发展看成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对此,马克思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并不是它在设定这一行动中从自己的‘纯粹的活动’转而创造对象,而是它的对象性的产物仅仅证实了它的对象性活动,证实了它的活动是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的活动”。马克思从历史哲学的基础上颠覆了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指出研究现实的人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科学的历史观的前提。“全部历史是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人作为人’的需要成为需要而作准备的历史(发展的历史)。”

  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人们首先必须从事生产满足自身生命需要的吃喝住穿等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才能从事创造历史的活动。这一生命需要的满足及其活动的开展,又会引起新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将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称作“第一个历史活动”。而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繁殖。这三个方面同时存在,并由此生产人类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而对于历史发展来说,“这些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正因如此,马克思强调,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人们在创造自身历史的同时,改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推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

  历史前提:生产力的发展与普遍交往的形成 

  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历史起点,表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这种行动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普遍交往的扩大。马克思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工,并不断促使城市和乡村的分离,最终导致了资本和地产的分离,由此产生了资本主义所有制的萌芽。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了商业劳动和工业劳动的分离,生产和交往的分离最终导致商人的出现和工场手工业的出现。工场手工业不仅促使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而且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形成发展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而资本主义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

  大工业的建立、资本的扩张与增殖需求推动和创造了世界市场,使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产消费彼此交融,“世界历史”转变为凸显资本主义时代特征的“世界交往”或“普遍交往”。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马克思的“世界历史”主要是指资本主义大工业推动下人类从封闭离散的地域交往转向开放联动的世界普遍交往。但资本逻辑主导的世界普遍交往带来的只是有产阶级之间竞争的自由,而广大无产阶级只有被雇佣的自由。因此,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性的事业”的科学论断,由此开启了关于世界历史向何处去的探讨。

  历史旨归: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 

  追求人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人的解放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密切相关,“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正如前文所述,大工业开创了普遍交往的“世界历史”,使人们“摆脱了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但资本逻辑主导的世界普遍交往造成的却是广大无产阶级长期处于被剥削、被奴役的悲惨地位。“普遍交往,一方面,可以产生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着‘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现象(普遍竞争),使每一个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最后,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地域性存在的个人在融入普遍交往的世界历史时,越来越受到异己力量的支配,受到日益扩大的、归根结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的支配。人类如何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成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主题。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指出,只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社会革命和个人的解放。“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 在共产主义社会,阶级消失、“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消失,原本作为异己力量的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人类走向“真正的人类历史”。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将现代无产阶级与其事业的世界历史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科学地回答了“世界历史向何处去”的问题。

  综前所述,在马克思那里,作为一般意义的“世界历史”主要是指资本扩张催生的各个民族国家普遍交往的行动。在分析资本主义的基础上,马克思一方面看到了资本主义大工业催生的世界历史的进步作用,但另一方面,他也看到由于严重的劳动异化,普遍交往的世界历史又使个人处于受奴役、受剥削的境地。而要实现个人的自由与解放,只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和所有过去的运动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并且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形成的前提看做是前人的创造,消除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这些前提受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在实现社会革命的同时,使个人得到自由与解放,进入真正的自由王国。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实质上是对人类通向自由王国的理性探索和实践诉求,回归到了马克思历史哲学的范畴。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关键词:马克思、历史哲学、世界历史理论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苏威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