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段丹洁)3月28—29日,第一届人工智能与传播学术研讨会在河北保定举行,学界与业界专家深度对话,共同探索数智时代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新路径、新使命。
“在传播领域,从智能内容生产到精准信息分发,从虚拟主播到大语言模型,人工智能正重塑传播模式和行业格局。”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会长杨显武表示,只有充分发挥理工科技与人文科技融合发展的优势,广泛凝聚产学研各界智慧,才能不断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与传播领域的健康发展注入新活力。
人工智能正深刻影响着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新闻传播教育必须在技术赋能与人文坚守之间寻求平衡。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周勇表示,当前人工智能已不再只是辅助传播的工具,而是成为重塑信息传播全流程的重要力量,在此背景下如何构建具有自主性、原创性的中国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是学界亟须思考的重要课题。他提出,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要强化跨学科思维和人机协同能力,新闻传播教育应积极融入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等领域的前沿技术,构建符合智能传播时代需求的课程体系。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朱春阳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包含物的现代化、制度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在他看来,人工智能目前仍处于物的现代化阶段,其技术进步为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如果缺乏合理的制度引导和监管,可能会加剧社会割裂,甚至成为资本收割的工具。因此,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人工智能的作用,使之成为推动形成社会共识和加强沟通的工具,而非制造信息茧房和群体极化的手段。
“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推荐算法和大语言模型从多个层面影响着个体认知和社会关系,推荐算法不仅在构建人与内容的联系,更在隐性塑造人与人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彭兰在谈及大语言模型时提出,大模型语料库汇聚了海量用户的认知信息,其生成内容往往呈现“平均水平”,可能影响个体知识体系的独特性。人工智能不仅是认知的中介,也可能加深认知偏见。从算法设计者的隐性倾向到数据标注者的选择性判断,技术的发展需要学界和社会的持续关注。厦门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赵振祥表示,人文责任在AI时代变得尤为重要。技术和传播的力量不应由机器控制,社会各界应共同构建良好的传播环境,以确保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包容性。
立足国际格局演变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国际传播中的应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开和表示,尽管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深刻重塑国际传播格局,但其本质仍是由人类设计和控制的工具,必须高度关注事实、价值与利益之间的平衡,确保技术发展服务于人类福祉。“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社会应加强沟通与协作,共同推动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传播体系建设。”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谢耘耕进一步提出,AI技术的深度伪造、算法操控以及跨国认知战,正加剧个人、社会乃至国家层面的认知挑战,甚至被欧美列为“第六大战场”。面对虚假信息泛滥、算法偏见及认知操控风险,需从技术、制度和教育多维度构建防御体系,包括AI内容鉴别、区块链溯源、平台监管及批判性思维培养等,以维护思维独立性、社会共识及国家战略安全,共同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认知挑战。
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刘振东谈到,短视频不仅对大脑奖励系统产生影响,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负面效应,如心理依赖和生理变化。尽管如此,短视频也具有积极的社会传播功能。如何平衡这些正负面影响,成为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会议由中国技术市场协会、河北大学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