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心理福祉与健康社会

2025-04-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本报讯 (记者李永杰)3月29日,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广州大学开幕。年会以“心理福祉与健康社会:理论探索与实践路径”为主题,直面数字智能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等社会热点问题,近200名专家共同探讨心理学理论创新如何回应时代挑战,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从具身认知到AI伦理、从心理建设到中式健康观,年会以前沿视角勾勒出促进心理健康的未来图景。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苏彦捷表示,当前全球心理学研究面临技术革新与文化多样性的多重挑战,亟须以理论为帆、历史为镜,构建具有文化适应性的心理学体系。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汪凤炎提出,可将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观与中国传统身心合一理念融合,构建具有东方智慧的健康标准。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刘学兰从初步发展期、全面开放期、快速发展期、协同融合期四个阶段回顾了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40多年的发展历程,提出新时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路径。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叶浩生以“具身认知与具身 AI:身体如何塑造智能?”为题,提出具身AI的发展方向不仅是赋予机器实体感知和行动能力,更是通过多模态融合使智能体在交互中塑造自身的智能模式。
  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任俊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将快乐命名为“乐商”,并从快乐的阈限值、应对能力、感染力和品味能力四个方面阐述了乐商的具体内涵。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霍涌泉在作题为“心理建设的理论维度与实践路径探析”的报告时强调,心理建设研究需重视整体性、实质性、中介性和实践性,促进“知情意行合一”多层面协调发展,并从内外部世界相结合的维度探寻赋能路径。
  会议由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主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崔园园(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