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外国文学教学的应用导向

2025-04-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本报讯(记者明海英)3月29—30日,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教学研究分会2025年年会暨教育“数智化”变革下的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研讨会在江西师范大学举行。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罗良功从社会需求、文学内涵、教育使命等方面对外国文学教学进行论述,阐述了人工智能时代以应用为指向的外国文学教学改革路径。他认为,外国文学教学既要坚守文学内涵和知识疆域,又要面向时代需求积极求变,在培养学生“文学能力”的同时,还要着力培养“文学应用能力”,注重外国文学教学的应用导向,以服务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重大时代需求。
  人工智能的大规模运用必将对外国文学研究与教学带来严峻挑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教学研究分会会长涂险峰表示,数智技术在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中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功能,也带来一定的危机和挑战。要从“技”与“道”两方面进行思考,做到“变”与“定”的辩证统一。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刘建军认为,要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向智慧生成转换;从欣赏作品、了解文学现象向教师与学生自我追求作品意义的向度转换;从原有的二元论思维向关系论或互补论向度转换,助推学生和教师形成与时代相适应的思维能力。当下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举措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教授杨革新认为,人工智能时代,AI文学的批评范式重构要以文本为中心,在继承传统批评视角的同时引入跨学科方法,关注人机协作的动态关系、算法伦理及文学价值的重估,推动人类文学与AI文学的共生演进。
  文学经典阅读助力建构精神世界。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李伟昉表示,在跨学科视域中重新审视世界文学经典,诸多世界文学经典作品的内涵将获得更为丰富、全面、立体的阐释和认知。他以《鲁滨孙漂流记》为例阐释说,要真正深入全面理解这部小说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要将其置于跨学科视域下,在跨政治、历史、经济等学科视野中深刻认识作品的多维价值,才能更清楚地把握鲁滨孙形象中的多重内涵。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崔园园(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