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与文”——首届东亚物质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2024-06-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2024年6月11日,“物与文”——首届东亚物质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本次学术研讨会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北京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主办,来自国内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三十余位师生参加了此次会议。

参会人员合影 主办方/供图

  本次会议的主题设定具有学术创新性。这是学术界第一次以东亚地区的物质文化为研究主题召开的学术研讨会。近年来,物质文化研究一直是人文社科领域的热点,但就东亚地区而言,尽管中国古代文化影响周边国家的进程,也是大量物质文化流动的过程,自古至今物质文化交流始终是了解东亚文化交流的关键线索,且很多学者已经对东亚物质文化进行一定程度的研究,但将东亚物质文化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召集众多学者集中展开学术研讨,在国内尚属首次。
刘琳琳研究员主持会议 主办方/供图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吴杰伟副院长致辞 主办方/供图
  开幕式由北京大学日语系刘琳琳研究员主持,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吴杰伟、日语系主任孙建军、《中外关系史研究》杂志副主编陈奉林、《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梁霞先后致辞。清华大学历史系刘晓峰教授以“至灵卫物:艾草所见古代知识生产的主客二元结构”为题作了基调报告。报告通过对东亚文化知识体系中艾草的认识过程进行还原,考察了古代知识生产过程中主客二元因素重要的逻辑环节所发挥的结构性作用。在论文宣读环节,与会学者们首先聚焦于青花瓷的研究,围绕江户明历大火遗迹中出土的明清时代青花瓷、十七世纪中日瓷器贸易、青花瓷在日本茶道中的传播及其原因等考察进行深入探讨,还论及青花瓷的颜料—钴的来源、明代海禁背景下青花瓷在琉球、泰国、越南的流转。其次,基于日本创世神话中的“苇牙”、佛顶骨舍利在西域及中原的流转、日本工匠文化中的器物神崇拜、金日磾孝子传图、七支刀的形制等议题,学者们展开了热烈地讨论。进而探讨了佛顶骨舍利流转的主要力量、金日磾孝子传图消失的原因、古代东亚交流中百济与倭国的关系、器物神崇拜对现代日本人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等问题。北京大学刘琳琳研究员以“从中日金属文化透视物质文化”为题探讨了人与物多元与复杂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李萍教授则哲学史的角度围绕物质文化进行了阐释。几场会议讨论环节,学者们发言都十分热烈。
刘晓峰教授发言 主办方/供图
郭连友教授发言 主办方/供图
  本次学术研讨会得到学界同仁的大力支持和学者们的一致好评。研讨会议题跨越了时空界限,并融合多学科视角,深刻探讨了物质在东亚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相信对于未来东亚物质文化研究发展一定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会议现场 主办方/供图
  (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褚红丽/供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