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亲密的理论视角与研究展望

2024-06-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亲密是人类情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涵盖了情感联系和共享体验,对身心健康和个人幸福具有重要作用。在传统社会中,亲密主要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身体接触以及共同经历等方式得以实现。然而,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媒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亲密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提供了新的可能。从早期的电话、短信,到如今的社交媒体、即时通信工具,数字媒介的功能日益强大,使得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地进行远距离沟通。此外,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聊天机器人等技术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更加沉浸式的数字体验,进一步促进了数字亲密的发展。媒介不仅能维护既有的亲密关系,还能发展新的亲密类型,甚至不再局限于人际关系。数字亲密,即基于数字媒介的亲密关系,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受到了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等多个学科的关注。

  数字亲密的理论视角

  作为数字亲密的重要理论源泉之一,可供性理论由美国生态心理学家詹姆斯·吉布森(James J. Gibson)提出,用以解释生物或行为主体在物理环境中可能采取的行动或具有的行为潜力。吉布森特别强调了可供性的双重属性,他认为可供性既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层面的属性,也不仅仅是一种心理层面的属性,而是二者兼具的。这种理解超越了传统的主客观二元论框架,不再将环境与行为、客观与主观视为两个独立、对立的方面,而是将它们视为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整体。因此,可供性概念在理解人类行为与环境关系时提供了更为全面、深入的视角。媒介可供性理论强调人与媒介之间的互动关系,指出媒介的特性与人的使用意愿共同作用于人使用媒介的方式和效果。在数字亲密的语境下,媒介可供性理论为我们理解数字媒介如何促进亲密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提供了理论支持。

  数字媒介的可供性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数字媒介具有时空的移动性,使得人们能够在不同的物理位置和时间节点建立和维护亲密关系。研究发现,这些媒介不仅能够帮助人们维持远距离的亲密关系,而且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能够达到与近距离亲密关系等同或更高的信任与满意度。其次,数字媒介具有高度的交互性,使人们能够实时地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表达。更重要的是,数字媒介具有表达的丰富性,如文字、语音、表情包、视频等。同时,沟通渠道更加灵活,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管理不同的关系。多样化的媒体环境促进了个性化的沟通和社交圈,人们可以摆脱社会期望的束缚,更加自由地定义和塑造自己的角色。这不仅丰富了人们情感生活的表达形式,也为数字亲密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于亲密关系的认知和期待。

  数字亲密主要表现为通过各种在线平台,如社交媒体、论坛、交友软件等,维持旧的或拓展新的人际关系。粉丝与偶像之间的在线交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数字亲密,它超越了传统的粉丝文化,形成了基于网络平台的深度互动。粉丝通过关注、点赞、评论等方式表达对偶像的喜爱和支持,而偶像则通过发布动态、回应粉丝等方式维持与粉丝的联系。这种数字亲密不仅加强了粉丝对偶像的认同感和忠诚度,也为偶像带来了更多的曝光和影响力。交友软件中的友谊和浪漫爱则是另一种数字亲密的表现形式。通过交友软件,人们可以跨越地域和时间的限制,结识新朋友或寻找恋人。这些软件通常提供了算法匹配、聊天功能、互动游戏等多种方式,帮助用户建立和发展亲密关系。虽然这种数字亲密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但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社交选择和可能性。

  数字亲密的新特征

  在新媒体语境下,数字亲密展现出了一系列独特的特性。首先,数字亲密关系不再受到传统社会结构和权威体系的严格束缚,人们可以更加自主地选择交往对象,建立基于共同兴趣、价值观和情感体验的亲密关系。这种选择性的增强,使得亲密关系更加多元和包容,不同背景、不同身份的人能够跨越物理空间的限制,通过数字媒介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其次,数字亲密关系的平等性特征也愈发凸显,交往双方往往能够保持相对平等的地位,避免了面对面交流中可能存在的权力差异和地位不平等。这种平等性不仅体现在语言使用的平等上,还体现在信息获取、意见表达和情感交流等方面。此外,数字亲密包含丰富的情感表达元素,人们可以通过文字、表情符号、语音和视频等多种方式表达情感。通过数字媒介,人们可以更加直接地分享内心的感受、想法和经历,从而建立起更加紧密和深厚的情感联系。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媒介逐渐展现出可沟通对象的特质,这也使得数字媒介作为交往主体成为可能。这一转变不仅突破了传统以人为中心的交流模式,更为我们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束缚、探索多元主体的亲密形式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社会行动者范式与媒介等同理论为我们理解这一现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社会行动者范式强调,在面对计算机时,人们的交互方式和心理感受具有独特的性质。计算机不再仅仅是工具或媒介,而是能够深刻影响社会行为和互动的社会行动者。这种深层次的社会性交流和互动,使得人与计算机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数字亲密也因此得以形成。媒介等同理论则聚焦于人们在面对计算机时,往往将其视为类似于真实社会交往的对象。随着媒介技术的普及和智能化发展,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将计算机视为交往对象,并在其中寻求情感、信息和支持等社会联系。这种将计算机等同于真实社会交往对象的心理倾向,进一步推动了数字亲密的发展。

  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语音助手、聊天机器人、ChatGPT等智能产品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服务,还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与用户的情感联系。这些产品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能够理解并回应人类的指令和问题,表现出一定的情感反应和个性化特征。这种互动方式使得用户对这些智能应用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依赖和信任,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数字亲密。虚拟偶像则是数字亲密关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们通过高精度的建模和动画技术,呈现出逼真的人类外观和动作,并通过预设的算法和互动规则与人类进行互动。这种互动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娱乐和服务,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的情感互动。

  数字亲密的研究展望

  与此同时,数字亲密关系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如何保证数字亲密关系的真实性和可持续性?如何平衡数字亲密关系与传统人际关系的边界?这些问题都亟待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今后对数字亲密的研究可以从多个方面展开。首先,可以进一步探索不同形式的数字亲密对人类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影响。例如,研究数字亲密如何影响人们的自我认同、社交技能和社会资本;同时,可以研究数字亲密如何影响人们对人工智能产品的信任和依赖。其次,可以关注数字亲密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差异和共性,以便更好地理解数字亲密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此外,可以关注数字亲密在特定群体中的应用和效果,如青少年、老年人或特殊群体,以便为他们提供更合适的服务和支持。

  总之,数字亲密作为数字化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和应用价值。通过深入研究数字亲密的分类、影响因素和未来发展趋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字时代人际与人机关系的变化,为构建更加和谐、智能的社会提供有力支持。

  (作者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余朋翰(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