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具有历史维度的社会组织研究

——评《中国社会组织的历史演进及当代发展》

2024-06-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改革开放以来,从“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民间组织”等名称并列,到“社会组织”兼容并包,中国社会组织的话语实践几经更替,既隐含了国家治理逻辑演变的轨迹,也彰显着学术思潮本土化历程的走势。进入21世纪,随着治理理念的勃兴,社会组织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其角色功能、组织型态和运行机制呈现出多元纷繁的走向。正如牛顿力学无法跟随人类探索自然的脚步,以“国家与社会关系”为内核的“失灵理论”“第三部门”等理论工具,亦难以准确理解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组织问题。二元对立的理论预设、部门差异化的分析前提,与当前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逻辑与实践形态格格不入。事实上,不仅中国在社会组织研究与实践方面存在理论误置与话语匮乏的困境,作为“全球非营利革命”策源地的美国也同样面临理论变革的需求,主流的非营利组织教科书已多年未有革命性的理论创新。正如有研究者所言,“非营利组织”这一称谓涵盖了那么多不一样的东西,就好比把沙发、橱柜、椅子甚至电视统称为“非桌子家具”。延续或嫁接此非营利组织研究的传统,当前中国“社会组织的本真面相”遮蔽于非本土的理论话语也就无可避免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社会组织的历史演进及当代发展》为我们提供了破解之道——重构“国家与社会”的框架,引入历史的分析维度。在上编“理论视角与分析框架”中,作者基于社会学的学科脉络,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为重构中国社会组织分析工具提供了指南。通过超越结构分析的窠臼,以及践行历史分析的立场,作者绘制了中国社会组织研究别开生面的理论蓝图。下编“组织类型与运行机制”则贯彻了社会学者的立场,作者进一步以田野工作和历史分析抽丝剥茧地揭示了“国家与社会”框架何以语塞于中国社会组织的新发展,向我们展示了“社会—历史”分析范式的“解析力”。基于这样的分析框架,善堂、宗族以及会馆不再是史学家的“园地”,而是成为当前中国社会组织发展切实的参照;支持型社会组织亦不仅是特定治理阶段的治理技术,更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演进的必然路径。

  作为“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的历史文本,全书始于理论的批判,成于历史与现实经验的接续融通,落脚于作为“历史整体”的社会组织的演进与发展。相较于社会史、慈善史,或公益史的书写,《中国社会组织的历史演进及当代发展》续写了中国社会组织历史,将支持型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党建等时代新议题、新实践纳入社会组织发展史新篇,为读者呈现了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组织百舸争流的局面,也揭示了中国社会从传统历经革命而进入现代的伏笔。尽管目前的续写如作者自述“难称得上系统、完备”,但作者立志在社会组织“战线”埋首耕耘,收获中国“社会组织的本真面相”指日可待。在“中国社会组织治理的过程、特征与未来指向”一章中,作者提出,“我们只有悬置种种理论预设与带有特定文化意涵的叙事框架,走近与中国社会组织相关的历史和现实,尤其是在一种在地化语境中去观察和分析它,才可能发现关于中国社会组织运行机制和演化逻辑的独特性”。由此,作者带领读者不断接近“社会组织的本真面相”,社会组织不仅仅是社会福利的供给主体、社会资源的配置机制,也是社会运动的动员模式,更是一国现代化进程的有机组成,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主体力量。

  认识论的革新始终与方法论的变革相伴随。库恩(Thomas S. 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篇首即提出“历史如果不被我们看成是轶事或年表的堆栈的话,那么,它就能对我们现在所深信不疑的科学形象产生一个决定性的转变”。《中国社会组织的历史演进及当代发展》也让读者在社会组织当代发展与历史演进的融通中,破除了以往“国家与社会”的抽象叙事,从宏观层面的国家治理理念的变迁、中观层面的政策体系的建构以及微观层面的治理机制的创新等不同维度去观照社会组织。由此社会组织不再是政府、市场失灵的产物,而是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新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中必不可少的主体”。即使在现代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中,“形成一个独特的非营利部门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成就,但推动这一进程的参与者、价值观和机构却有着悠久而被忽视的历史”。因此,引入历史维度不仅意味着重构社会组织的认识论,也意味着汲取人类利他与志愿的历史智慧。诚如作者所言,“寻觅和探访古老的经验故事时,必定会获得来自历史的经验与智慧启迪,以‘博古而通今’的策略转换跳出‘以西观我’的理论窠臼”。

  近年来,“有关社会学研究的‘历史维度’‘历史视角’及‘历史转向’时有所见”,成为探索“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重要尝试。社会学者从政府行为、革命史等领域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相对于前述研究,迈向有历史维度的社会组织研究仍显欠缺,作者指出,众多研究个案的汇集使我们能够经由不同的侧面拼凑出“大象的全貌”,但从根本上说,这种研究策略的转变并未完全跳出西方主流叙事话语体系。20世纪末出版《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中西公益事业史比较研究》早就揭示了中西公益事业发展进程貌合神离的事实,面对新世纪以来社会组织发展,历史维度却被悬置。对此,作者主张,“要跳出一个个具体而微的个案社会组织故事,以社会组织的整体命运为对象,将之放置于结构化的背景中加以考察,秉持一种整体性的长程视角来寻找中国社会组织治理逻辑的线索”。这不仅仅是对中国社会组织研究范式革新的尝试,也是推进社会学的社会组织研究探索的先声,同时也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有力实践。

  总之,《中国社会组织的历史演进及当代发展》一书,通过引入历史维度不仅有效破解了西方理论对于中国社会组织发展新经验的难解与失语,向读者展示了中国社会组织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内在逻辑;而且探索了历史维度在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分析中的运用,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探索了有效的路径。我们相信,作为一项先导性的研究,本书所提出的理论建构路径以及社会组织的历史分析方法必将为国内社会组织研究打开新的局面。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公共危机治理中社会组织动员机制研究”(20ASH01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工作系)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