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术、育人有机统一: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走深走实走心

2024-05-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作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并明确将其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国家民委主持编写的教材《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原创性成果。面向广大青年学子,用好《概论》教材,开好《概论》课程,讲准讲深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理论问题、历史形成过程和未来发展方向,推动《概论》教学走深走实走心,核心在于深刻把握政治性、学术性、育人性有机统一的课程基本属性。

  一、政治为纲,推动《概论》课走深

  政治性是具有统领地位的课程基本属性,是课程之根本,指引着课程学术性和育人性的发展方向。《概论》课程首先具有国家层面的政治属性,开设《概论》课是我们党从“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出发,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引导广大青年学子牢固树立“四个共同”理念的一项重要举措。只有深刻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意义,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意涵,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才能真正推动《概论》课教学走深。

  政治为纲,是从全局出发看具体问题的整体观。《概论》课建设,是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一项重要学术育人工作,需要提高政治站位,统筹兼顾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全景中加以考量,只有从战略全局认清课程的基本定位、政治方向和育人目标,才能真正把握课程深度。跳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摆脱单一视角、单一学科、单一问题的视野限制,经纬交错,纵横交织,有利于深刻把握课程教学的内在机理和基本脉络,形成服务国家战略全局整体性的全观视域。

  以政治为纲,统领课程铸魂育人的方向和底色。要在《概论》课程组织建设上,加强统一领导,通过成立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课程建设工作组、课程教研室等,完善课程建设的各级组织机构,在制度建设、工作机制、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多学科联合聚力、教研室具体负责、教师潜心教学、学生好学乐思的课程建设格局。

  二、学术为基,推动《概论》课走实

  学术性是具有基础地位的课程基本属性,是实现课程的政治性纲领目标与育人性内在要求相统一的关键。《概论》课程建设要以学术为基石,不断推进理论探索、中西对话、经验研究、学科建设,才能夯实基础,真正走实走稳。《概论》课融通马克思主义理论、人类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各学科领域,需要继续以丰富的跨学科学术研究作为基础性支撑,推动将学术话语转化为教学话语,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将学术前沿探索转化为激发学生课堂讨论的争鸣点,将学术精神转化为育人情怀,依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以学术研究推动课程建设。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基础在于理论研究的透彻。诚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学术研究越扎实、越彻底、越根本,就越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也就越能讲清道理,越能以理服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术研究要形成多学科合力,既要对理论基础问题、历史演进问题、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系统性学理阐发,又要发挥人类学的经验研究优势,深入全国各族人民社会生活开展长时段的经验研究和比较研究,提炼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日常生活逻辑,形成宏观、中观、微观各层面互补互证的理论体系。学术理论体系是课程建设的根本,为课程建设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

  具体而言,《概论》课程教学需要激发教研活力,形成学术研究与教学工作的良性互动。学术研究为课程教学提供学理支撑,在用好《概论》教材这一重要学术成果的同时,要积极发挥和调动各地区、各学校的学术资源和教研活力,围绕《概论》教材进行深度教研,挖掘民族团结进步教学资源,促进教学与科研融合,促进将学术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及时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党的民族理论创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工作实践的最新成果融入课程教学,充分体现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时效性、生动性。同时,课程质量的不断提升,也将进一步推动相关领域的教学研究工作,要以项目研究鼓励人才创新,带动人才培养,通过各级各类《概论》研究专项、《概论》课程教改专项,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思路,拓宽新领域,推出新成果,并做好优秀成果出版和成果转化推广工作。

  三、育人为本,推动《概论》课走心

  育人性是课程教学的根本价值所在,是课程政治性、学术性的最终落脚点,是立德树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要求。《概论》课程要沟通心灵、启智润心,就要遵循教育规律,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下形成学术支撑,激活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地方性文化资源;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价值观念,通过批驳错误史观阐释并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解答学生思想困惑,对丰富的民族工作实践做出深入的理论阐释,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基本概念和理论逻辑寓于历史脉络和典型事例之中,贴近学生生活,运用好各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进行多样化的教学探索。同时,发挥校园文化环境育人和网络育人的隐性润育作用,把握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力,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探索,在社会实践和田野调查中观察问题、发现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打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教育根基。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 ,在《概论》课程育人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全面增强育人能力。各级《概论》课虚拟教研室是教师跨地域、跨学校、跨学科协作交流的重要平台,依托虚拟教研室,可以进一步加强师资培训,创新集体备课,增进资源共享,充分发挥重点院校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培育一批《概论》课教学名师,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心,推出一批优秀教学成果和品牌,对区域内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课程建设形成辐射带动作用。

  《概论》课程的政治性、学术性、育人性三者不是线性关系,或者简单并置,而是一个内在统一的辩证有机体。政治性是纲领,决定《概论》课程的深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为学术性和育人性指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同时政治性也需要通过学术和育人来实现;学术性是基石,决定《概论》课程的厚度,多学科聚力探寻真理、逻辑和规律,为政治性和育人性提供学理支撑;育人性是本务,决定《概论》课程的效度,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政治性和学术性在传道受业解惑的育人过程中得以内化、升华。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