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系列研讨会

中国民族理论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理论研讨会举行

2024-05-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化建设,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的重要部署,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的指导下,由中国民族理论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延边大学共同主办,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中国民族理论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理论研讨会于5月11日-12日在延吉市举办。来自全国高校、科研机构和相关部门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郭建宏,国家民委理论研究司科研管理处处长刘丽丽,延边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蔡红星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理论研究室主任陈建樾主持开幕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郭建宏致辞

  中国民族理论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的成功召开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会议被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系列研讨会。郭建宏在致辞中表示,本次会议对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6·2”重要讲话精神,深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阐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希望通过本次会议,能够进一步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深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体系化学理化阐释,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智慧和力量。

国家民委理论研究司科研管理处处长刘丽丽致辞

  刘丽丽代表国家民委理论研究司陈首司长对年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她在致辞中表示,本次会议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有力行动,是对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极大推动。她对中华民族的性质、如何认识中华民族等基本理论问题提出了研究指导,表示国家民委将加强与学界的交流合作,与各位专家学者一道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等领域作出新的贡献。

延边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蔡红星致辞

  蔡红星在致辞中表示,民族理论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延边大学,研商中国式现代化与民族工作创新发展新路径,是进一步深化民族理论研究的学术盛宴。希望通过学术研讨以高质量的理论成果为加快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赋能助力。

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理论研究室主任陈建樾研究员主持开幕式

  深入学习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 

  主旨报告环节由延边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院长李梅花主持,6位专家学者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出了系统性思考。

中国民族理论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研究员作主旨报告

  中国民族理论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分析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指出了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主要要求、回答了民族研究“国家队”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方面的重任与特殊使命。他强调,民族学及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专家需要凝聚共识,加快学科调整与人才队伍建设,多学科共同推进科学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建设。

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副会长、烟台大学原党委书记崔明德教授作主旨报告

   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副会长、烟台大学原党委书记崔明德以伏羲为例,讨论了多民族共享共有文化符号的形成。他指出,传世和出土的文献记载、多民族流传的神话故事、分布各地的文化遗存及各民族的祭拜传统,使伏羲成为多民族共享共有的文化符号。多民族的共同祖先和华夏文明的始祖是伏羲成为多民族共享共有文化符号的基础,与伏羲具有很强关联性的多民族神话故事是共享共有文化符号形成的纽带,分布多地的文化遗迹是对共享共有文化符号的凸显,多民族共同祭拜是对共享共有文化符号的巩固。

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副会长、《民族团结》杂志社副社长、副总编乌小花教授作主旨报告

  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副会长、《民族团结》杂志社副社长、副总编乌小花全面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基本框架与最新发展。她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科学回答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性问题,在推进“两个结合”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又一次飞跃,并集中阐述为“十二个必须”。她重点阐释了“加强”与“改进”的意涵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呈现出重大原创价值、坚定政治属性、深厚人民情怀、务实实践内涵和包容开放特质,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吉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马卫东教授作主旨报告

  吉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马卫东从文明内聚与天下之中的奠基、族群互动与族邦联盟的形成、社会管理和公共权力的滥觞、权力集中与“家天下”的启幕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古代“天下型”国家的起源。他强调要从中国本土概念出发,综合夏商西周的国家形态探寻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乌云格日勒教授作主旨报告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乌云格日勒认为,要准确把握新时代西部地区的战略地位,包括西部地区的战略地位和优势及短板,并提出了西部地区贯彻铸牢主线的思路和举措,强调要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加快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三个方面切实巩固西部地区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大好局面。

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刚教授作主旨报告

  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刚从理论源起、理论指引、理论借鉴、理论必然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的演进历程与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形成和发展的逻辑规律为: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与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观的统一;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上的优秀民族观遗产与创新形成符合国人认知体系的中华民族思想的统一;积极借鉴西方民族主义思潮中的有益成果与形成符合现当代时代特点的中华民族思想的统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与经验 

  在大会发言环节,专家学者从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思想理论议题出发进行了专题发言,研究对象既涉及诸多理论问题,也包括地方实践经验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新时代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指引。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副会长、渤海大学特聘教授都永浩就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渊源、内涵与作用进行了发言。广西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原所长赵明龙以南北丝绸之路东路南岭走廊为例,论证了南北丝绸之路民族迁徙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常士訚围绕“民族国家、国家民族和民主建设”等论题讨论了现代国家建构的方向及路径。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院长潘红祥分析了《爱国主义教育法》的时代方位、精神内核和实践进路。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常务理事、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教授吐尔文江·吐尔逊重点讨论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内涵、特征和路径。

  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历经风雨考验,其宝贵经验是在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丰富、完善的。国家民委原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红杰作了“主权国家的‘一体化’类型及其比较”的发言。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行政学院)教授凌经球基于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的视角,重点分析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西时强调“广西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自治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根本方向”的生成逻辑和实践创新;鄂尔多斯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会长、兼职教授乔明,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常务理事、鄂尔多斯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副会长、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会长奇海林等系统介绍和阐述了鄂尔多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144610”为工作体系的具体实践。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理论研究室副主任张少春围绕“民族团结”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历史分析。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李洁基于族群互动的视角,意在探究一个回汉杂居社区族群边界的建构、维系与模糊化历程,认为回汉族际经济共生实践为区域民族工作提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经验与路径。

  大会设置四场平行论坛,分别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回答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现实问题主题论坛和青年论坛,专家学者和青年后学从多学科、多视角出发参与到平行论坛的研讨当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民族的现代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党的文化使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举措,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研究,既是民族研究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的题中之义。本次会议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主题,必将为新时代的民族研究注入新的动力,同时,民族理论界的学术交流盛宴也定会为学习贯彻准确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更广泛的理论支撑。

   (中国民族理论学会/供稿)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