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学习会在华东政法大学举行

2024-05-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5月11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学习会在华东政法大学举行。

  学习会由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中国共产党大同市委员会、山西大同大学、云冈研究院与华东政法大学共同主办,华东政法大学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具体承办,复旦大学国家“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同济大学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上海音乐学院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作为协办单位共同参与学习会。

参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学习会嘉宾合影 照片由校方提供

  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

  华东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叶青在致辞中对各界领导、专家的出席表示欢迎和感谢,同时对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的工作开展、人员构成、研究方向及成果作了介绍,并表示学校将继续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指引下,进一步聚焦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积极对接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和上海市发展需求,努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重大贡献。

  山西大同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姚丽英在致辞中分享了学校围绕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方面的经验和成效,着重介绍了在深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加强研究体系构建、讲好中华民族合作共生历史故事、发挥智库作用、打造文化宣传品牌及深入开展学习调研实践等方面的有益尝试和成果。

  山西省大同市委统战部副部长王继武在致辞中表示,要深入挖掘大同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大同地区民族融合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工作再上新台阶。

  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副局长毛俊在致辞中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已经成为我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上海要发挥自身资源丰富、学术氛围浓、研究力量强的优势,在聚焦主线、聚焦重点、聚焦问题、聚焦特色方面,体现上海研究基地的风采和水平。

  在会议“基地建设工作交流”部分,华东政法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罗培新在工作报告中,介绍了华东政法大学在开门建基地、规范建基地、协同建基地、特色建基地等方面的工作和成绩,提出华东政法大学要充分利用好上海在传承历史文化传统方面的丰富经验,做好民族文化保护研究,守好意识形态阵地,防范和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立足上海,服务全国,努力建好、用好研究基地。

  复旦大学民族研究院副院长、“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副主任范丽珠立足中华民族统一、融合的历史传统和历史逻辑,结合当前世界部分区域动荡局势的历史根源,围绕如何正确认识民族问题,加强民族交流,促进民族融合,介绍了复旦大学民族研究院开展的跨学科研究及取得的成果。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委员会主任、民族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高向东围绕华东师范大学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基础、研究特色、研究路径等方面作了介绍,强调要积极与全国各高校民族工作研究基地加强交流,博采众长,突出特色,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工作推向纵深。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王桢栋对同济大学“中华建筑文化传承促进民族整合研究基地”的情况作了介绍,并对标志性成果作了重点展示,强调基地力求以建筑文化传承作为载体,研究好建筑文化的谱系,推动民族的融合,构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音乐学系主任伍维曦展示了上海音乐学院在培养少数民族优秀艺术人才、音乐资源数据化整理、形成民族艺术研究特色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表示今后将把如何通过音乐理论和传播来解决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的重大问题作为努力方向。

  会议开幕式和工作交流环节由华东政法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曲玉梁主持。

  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学习会上,与会专家从民族融合历史、民族文化艺术等多个角度围绕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开交流,来自上海、山西高校和科研院所的6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学习会。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研究员姚尚建主持会议。

  山西省大同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邵晋栋主要围绕北魏民族融合的法治保障进行观点分享,认为二者互为支撑和促进,一方面北魏民族融合离不开国家层面的法治保障,另一方面民族融合又推动了法治改革,北魏对各地区民族文化的吸收,为隋唐盛世气象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上海音乐学院国家民委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徐欣认为,对民族融合的研究不仅要有“同源跨境”的向外视野,更要眼光向内来理解和认识中国。他认为可通过对少数民族音乐和语言的研究,助力加强情感认同,促进交流融合。

  云冈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馆员刘贵斌结合云冈研究院工作开展情况,从提升保护意识、持续拓展科学研究深度和整合研究力量以及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介绍了文物保护工作,认为要在扎实落实工作目标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文化自信,真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教授彭栓红立足云冈石窟的历史、艺术、宗教文化研究价值及与中国文化交融的过程,展示了大同悠久的民族融合历史及在北魏时期对中国统一作出巨大贡献,强调云冈石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体现。

  华东政法大学功勋教授、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何勤华从八个历史阶段梳理和展示了各民族法律大融合的进程,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华法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多民族法律意识、法律制度、法律艺术和法律智慧交汇融合的成果,国家和民族的法律文化成长应该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中优秀的元素,择其善者而从之。

  华东政法大学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研究员王立民以唐律条文规定为基点,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分析,如唐律中对各民族刑事犯罪处罚一视同仁、对奉献数民族地区的犯罪人员减轻处罚、对少数民族地区制定的区域化法规予以充分尊重等,介绍了唐代法律文化对的支持与助力,彰显唐律在促进民族团结和融合方面的显著作用。

  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研究员刘风景围绕立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展开分析,从立法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立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标准解释现行法律法规等三个方面,以及对二者关系作出了阐释。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