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9 来源:人民出版社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培育与当代启示研究》,人民出版社

  1927—1937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富含传奇色彩的十年。这十年时间是中国革命史上斗争环境和形势最为艰难险恶,挫折和曲折最为频发的时期。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在革命处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战胜千难万险,不断奋进?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共产主义信念。但坚定的理想信念如何才能培育出来?当时的实践经验对今天有什么样的启示?马春玲教授的《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培育与当代启示研究》对上述问题作了有益的探索和较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鼓舞下,克服重重艰难困苦,以苏维埃为主要口号,高举苏维埃的旗帜,在全国各地创建苏区。中国革命进入建立、巩固、发展苏维埃区域的时期。对1927-1937年,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学科展开研究,提出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时期、苏维埃时期这些熟悉而又不同的概念。本书从中国共产党改造旧中国、建立新中国的理想和政纲的角度,把这十年称之为苏区时期,认为“苏区时期是指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的十年,中国共产党人在苏维埃革命的旗帜下,在中国以创建苏维埃政权为中心,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社会内容开展苏维埃运动的时期”。对苏区时期概念的明确界定,使本书的论域颇具特色。围绕党的“八七会议”之后启动苏维埃革命到抗日战争爆发这个时间概念,本书论述了中国苏维埃从理论探讨转向实践和现实,指出创立、发展苏区,坚持苏维埃理想始终贯穿在这一时期的革命实践中。围绕中国当时各地所发生的苏维埃运动这个地理概念,本书对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如何进行理想信念培育展开理论探讨。概言之,本书向读者展示中国共产党在理想信念的精神力量鼓舞下创建苏区的历史画卷,进而使读者了解苏区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强化革命理想信念的重要时期,苏区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重要实践地。

  作为学术著作,本书在历史唯物主义和正确党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吸取和借鉴了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和苏区的研究成果,并深入探讨了若干重要问题,诸如本书对苏区时期理想信念培育的理论与实践做了颇有深度的历史考察;探讨了土地革命政策实施对理想信念培育的重要影响,指出中国共产党必须解决农村游击战争环境下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能不能与苏区特殊社会历史条件下的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问题。因此,本书认为,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理想信念的培育,把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与新民主主义反帝反封建的具体历史任务相结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真理与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实践相结合,与革命根据地建设、党和红军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革命事业培育共产主义者。通过培育,苏区的党员干部、红军指战员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笃信共产主义,相信共产党,树立坚定的革命信念,这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本书在这些方面的探讨,对推进革命理想研究来说是有价值的。

  研究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问题,面临这样的难题:如何看待苏维埃运动中“左”倾思想对理想信念培育的影响?如何评价苏维埃运动过程中党内存在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对坚定理想信念的影响?本书对这些问题做了探讨。一方面,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开阔了中国有识之士寻求救国道路的视野。学习俄国苏维埃革命形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革命理想的路径。在中国建立苏维埃政权,也因此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理想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在“移植”俄国苏维埃运动经验的探索中,广泛开展关于苏维埃革命的理论探讨,基本形成在中国如何实践苏维埃革命理想的理论指导。在这种苏维埃运动理论指导下,中国的苏维埃运动带上浓厚的“左”倾色彩,苏区时期理想信念培育也存在“左”的问题。但在当时的理想信念培育方面,中国苏维埃理论又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苏区建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就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教育上保障工农兵专政。最重要的是,在中国追求苏维埃理想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中国的苏维埃运动既是模仿俄国革命模式,又是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伟大实践,是积极探索“走自己的路”的新尝试。因此,中国的苏维埃运动又具有中国特色。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苏区创建者和领导人,在开创苏维埃根据地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主张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通往共产主义理想的革命正确道路,逐步形成了符合客观实际的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即以农村为中心的中国苏维埃革命理论。这种苏维埃理论区别于以城市为中心的中国苏维埃理论,又吸取了它的优点。本书力图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体现中国苏维埃理论二重组合对苏区时期理想信念培育的作用。

  总之,本书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选题视角较独特。苏区时期是中国革命的重要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的时期,是党对政治思想建党的特点和规律初步了解和掌握的时期,也是革命理想信念高昂的时期。本书从理想信念培育的视角,对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实践展开研究,深入探讨苏区特殊社会历史条件下理想信念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什么、与今天的理想信念有何异同、当时如何培育、采取了哪些途径方法、教育、实践。这既展示苏区理想信念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之间“流”与“源”的关系,揭示“流”的特色,又把马克思主义信仰与苏区研究相结合,实现理论性、思想性和政治性的统一。

  二是逻辑清晰。本书从理论来源、文化底蕴、历史背景、实践经验等方面分析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培育的渊源和背景,体现了理想信念培育的传承性。对苏区时期的不同历史阶段党的理想信念培育的过程进行分析,体现了理想信念培育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对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培育的主要内容、基本特征、途径和机制、基本经验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体现了理想信念培育的系统性。对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培育现实启示的阐述,体现了理想信念培育的时代性。

  三是史料充分。资料翔实,以资料“说话”,从理论层面提升理想信念培育,这是本书的又一特色。理想信念的培育,既包括实践层面的,也包括理论层面的。本书以中央苏区为重点,结合井冈山、海陆丰、湘赣、湘鄂赣、闽浙赣、湘鄂西、鄂豫皖、左右江、陕甘、琼崖、川陕、湘鄂川黔等苏区历史。在资料的运用中,以相关的公开发行的党的革命文献为基础,确保其权威性和准确性;以当时、当地苏区发行的报刊为重要依据;以苏维埃运动亲历者的回忆录或口述资料为补充。本书对资料的运用不只是停留在引用论述层面,而是真正地结合实际进行分析,体现中国苏维埃理论对苏区时期理想信念培育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指出:“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有无数共产党员为了党和人民事业英勇牺牲了,支撑他们的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力量。”在这些“为主义和信仰而奋斗而献身”的共产党人身上,充分体现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需要对远大理想的追求,也需要传承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

  本书是马春玲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培育与当代启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修改出版的。我希望本书的出版有助于对革命理想信念研究的深化与拓展,更希望它在理想信念研究的百花园中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释放出它应有的影响。

  应作者之邀,谨以此为序。

  刘建军

  2022年6月7日

  (此序言选自《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培育与当代启示研究》序言)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毕雁 实习编辑:邓潘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