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书评】自由与平等能和谐共存吗?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德沃金平等思想研究》评介

2023-01-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为衡量社会正义的重要维度,平等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讲,人类的发展史就是追求平等的历史。中外著名思想家对他们所处的时代的不平等现实进行深刻分析和批判,提出自己的平等主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带来现代意义上的平等、自由等理念。然而,在马克思看来,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平等与经济平等严重脱节,在国家强制力的支持下,贫富不均成为难以克服的顽疾。马克思主义强调平等理念的普遍实现,主张:“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在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现象得不到根本解决,有时还会加剧。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普遍执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贫富差距不断加大。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进入二十一世纪,欧美发达国家最富有的10%的人口拥有社会总财富达50%以上,而最贫穷的40%人口拥有的社会总财富只有3%左右。可是,不少西方学者却无视这一事实,他们美化西方现行的自由民主模式,甚至宣称历史已经终结。

  近年来,新冠疫情的暴发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不平等现象。研究发现,在美国、英国、德国等西方国家,疫情导致贫富分化、种族不平等、医疗和健康不平等、教育不平等等经济社会问题进一步加剧,财富越来越向少数人集聚。类似现象也发生在非西方国家,以拉美国家为例,在卫生健康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原本就比较脆弱的情况下,疫情使贫困率大幅攀升,收入不平等加剧,社会弱势群体遭受更大的冲击。不平等给人类社会的未来蒙上一层阴影。

  202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刘美玲教授所著《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德沃金平等思想研究》一书,对德沃金的平等思想做了系统的梳理与研究。她的这一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新自由主义思潮下的德沃金的平等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德沃金平等思想研究》一书中,刘美玲将德沃金平等思想的诞生放在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大背景下叙述,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比中凸显德沃金平等思想的特点。

  书中指出,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的成功从客观上给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参照体系,马克思对于未来社会平等美景的勾画不时地刺激着资产阶级世界体系的神经。”刘美玲指出,出于与社会主义国家竞争的目的,西方国家纷纷实施“福利国家”政策,采用国家调控、计划干预的做法。然而,20世纪70年代,受经济发展乏力困扰的西方社会,风潮逆转,新自由主义强劲复苏,社会不平等现象日趋严重。

  就在新自由主义风行西方社会时,1971年,罗尔斯发表了《正义论》,由此引发理论界的激烈争论,新右派认为他的正义原则对最少受惠者过于偏爱,新左派则指责他更关心自由而少考虑平等。

  德沃金加入了这一讨论,他提出,要走一条与老一代的平等主义者和新老保守主义者的错误选择不同的、与现存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所不同的、能够使平等和自由都得到维护的“第三条道路”。2006年,德沃金与刘美玲通信中,详细阐释了他的“第三条道路”。刘美玲肯定他的这一思考的理论意义,同时认为,德沃金的思路依然局限在资本主义的框架里,其理论承诺最终是无法兑现的。

  通过对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发展脉络的思考,刘美玲理清了德沃金平等思想产生的现实背景。

德沃金的平等思想对罗尔斯的发展

  刘美玲教授在书中指出,德沃金是行走在罗尔斯的思维框架里的。她认为,与罗尔斯一样,德沃金力图寻求一种可使自然天赋和社会环境中的偶然因素归于无效的分配平等,即遵循“敏于志向而钝于禀赋”的分配原则。

  为此,德沃金设计了一套资源平等观的分配方案。德沃金利用两个区分——人格或环境、选项运气或原生运气——来划分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并根据这两种责任的不同承担来体现其伦理个人主义的两个原则(重要性平等原则与具体责任原则),这样,资源平等观既能对每个人都表示平等的关切与尊重,又能使得公民对自己的自由选择承担责任。

  刘美玲指出:在德沃金看来,差别原则没有彻底贯彻责任原则,当收入的不平等是自由选择的结果而非境况左右的结果,企图消除不公平的差别原则反而会制造不公平。德沃金认为分配正义必须坚持具体个人责任原则,分配的结果也必须是个人自主选择的结果,在这一点上,德沃金的要求比罗尔斯的观点更为激进。

  刘美玲还指出,从平等实现的最终结果来看,罗尔斯的差别原则对社会制度的触动更大,事实上,德沃金资源平等观由于其耽于幻想,反倒容易在现实中流产。德沃金的资源平等观很可能的结果是:选择倒是自由了,平等却又被忘却了。从这个角度看,德沃金的资源平等观并没有罗尔斯的平等观彻底与现实。

  德沃金的平等思想在英美国家引起了激烈的理论论战,柯恩的“可及利益的平等”、阿玛蒂亚·森的“可行性能力平等观”、沃尔泽的“复合平等观”都与德沃金的“资源平等观”展开正面交锋。该书集中评析了这些理论交战,凸显了德沃金的平等思想的理论特色。与上述平等理论相比,德沃金的资源平等观更具理想化的色彩,但它使罗尔斯追求的“敏于志向而钝于禀赋”的理念更为精确,为当代分配正义的理论与实践作出了独特贡献。

  通过以上分析,刘美玲捋清了德沃金如何发展了罗尔斯的平等思想,厘清了德沃金的平等思想和西方其他著名学者的区别。

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分析德沃金平等思想

  本书基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分析了德沃金平等思想,认为,对德沃金平等思想的检视与评判必须与社会、历史语境相结合。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刘美玲明确指出,“德沃金的资源平等观是一种颇为理想化的分配方案,在逻辑上,既不能圆润自洽,在应用上,也难以付诸实践,既有论证方法上的不足,也有价值观念的偏失。”“由于其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立场,他犯了平等主义自由主义的通病,即总是希冀公正与平等能在一种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框架内实现。事实上,平等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和相对的范畴,任何从抽象原则出发推导出的绝对平等的理论在面对现实时必然‘流于荒谬’。”“平等的真正实现归根到底要依靠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依靠整个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但她同时指出,德沃金对平等的高度重视、对于实质平等的追寻、对于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的区分都给人以现实启迪。尤其是德沃金对自由与平等统一关系的论证,更是闪烁着学者智慧的光芒。

  自由和平等存在着内在的张力,如何化解二者之间的紧张关系,是近现代西方政治哲学中引人注目的重要问题。在当代,“资本主义者与社会主义者之间对比主要通常诉诸这样的方式:资本主义者把自由理想当作最终的政治理想……而社会主义者把平等理想作为最终的政治理想”。德沃金明确宣称,资源平等观中,平等与自由能够和谐并存。刘美玲指出,德沃金对自由与平等统一性的强调是值得肯定的,虽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种统一是做不到的。

  对平等与自由之间张力的思考有助于理解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回顾过去,中国革命实现了被剥削压迫的广大民众的翻身解放,是争取全体人民的“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改革开放极大地释放了社会活力,使得让人们的经济活动中有更大的自由选择权,推动中国经济以世人震惊的速度快速发展;然而,经济快速发展导致了贫与富的差距,党中央又动员全社会力量脱贫攻坚,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彰显社会主义独特优势的历史性目标。当下,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又成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追求。

  刘美玲在书中强调,要加强平等和自由的协调统一。她指出,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既要维护自由,也要保障平等。自由是社会主义国家活力迸发的前提,平等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追求目标。没有自由,社会经济生活就如同一潭死水;没有平等,放弃共同富裕这个目标,社会主义制度就会偏离方向。二者相辅相成,既不能因追求机会的平等、结果的平等损害自由的权利,也不能因强调自由的重要性任由社会不平等加剧。这一观点非常中肯。

  党的二十大报告回答了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平等与自由的辩证统一,对如何实现就业、养老、教育等方面平等都有重要论述。例如,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要“促进机会公平”,“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除了频繁出现的公平一词外,党的二十大报告还特别强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这些论述,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地深入理解和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就有必要深入研究平等思想,研究包括德沃金在内的世界著名学者的平等理论。

  从这个意义上讲,刘美玲教授积多年思考完成的《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德沃金平等思想研究》不仅具有平等思想研究上的理论意义,还具有启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意义。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毕雁 实习编辑:邓潘祎)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