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笃行显担当,青马扬帆正当时

——志做新时代“大先生”

2024-06-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建设教育强国,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而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的建设,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前提和保证。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部署,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勉励广大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这充分体现了党对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发展和师德师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在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征程中,高校教师要立志当好立德树人的“大先生”,努力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有义务将自身发展融入学校发展大局,承担起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责任,助力学校打造能源电力特色鲜明的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华北电力大学举办的首期“教师青马班”,让我得到全面系统的思想淬炼、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增进了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在服务国家战略和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中找准了个人定位,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立志成长为具有坚定信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教师。我以为,应该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四个维度努力做新时代的“大先生”。
  立志做新时代的“大先生”,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把“两个维护”落实到具体行动当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立德树人,做修德立身的典范。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大先生”的标准,“大先生”是“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是“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要“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要成为“大先生”,首先要做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四有”好老师,当好学生的“四个引路人”,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坚持“四个相统一”和“六要”,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教师才能完成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立志做新时代的“大先生”,要锤炼涵养高尚师德。治学先治人,凡事德为先。师德是教师素质的首要标准,锤炼高尚师德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以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升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带头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树立正确的观念,坚守精神信念高地和人格价值底线,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要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用自己的道德情操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积极应对各种错误思想的挑战、把好人生方向,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品格、品行、品味,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引导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自觉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立志做新时代的“大先生”,要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叶圣陶先生一直强调教育的感染性,一生主张“爱的教育”,要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博爱情怀,并强调教师之爱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从范围上看,教师的博爱体现在爱生、爱校、爱党、爱国。从内容上看,教师的博爱又体现在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一名好的教师往往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打开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那美好、善良、纯真的世界,并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让学生一生受益。教师的博爱更是无差别的爱,要对不同出身、不同智力、不同个性和外貌的学生都一视同仁,才能因材施教,完成好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
  立志做新时代的“大先生”,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永恒主题。这就要求青年教师不断提高专业水平,严谨治学,深耕教研,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当前我国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我们要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培养人才。同时,教育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盼与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非常突出。作为青年教师,要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立足学校能源电力学科特色,结合个人研究方向,开展深入调查研究,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同时要深入教学实际,向资深教师虚心请教,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打造学生喜爱的“金课”。
  近年来,一大批优秀教师代表用行动践行了什么是“大先生”,诠释了什么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从让“学生们远方有灯、脚下有路、眼前有光”的张桂梅,到用毕生精力践行“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誓言的黄大年;从扎根深山、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李保国,到用扁担把上百斤课本挑过大山的张玉滚……他们用坚守与奉献,展现了新时代“大先生”的高尚品质与责任担当。作为学校首期“教师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班的一员,我将坚定强化理论武装,做有理想信念的引路人;坚持学以致用,做知行合一的排头兵;筑牢使命意识,做有责任担当的开拓者;涵养高尚师德,做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作者系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华北电力大学首期“教师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