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家要敢于亮剑“剜烂苹果”

2024-05-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有些人以为“搞文学的”就是作家,他们心中没有“批评家”的概念,文学的日渐式微加上批评家的缺位,导致这种认知尤甚,长此以往,批评家在未来可能会降格为仅仅在大学里“混饭吃”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批评家何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要求广大批评家要团结一致,提炼属于中国批评界的精神标识与批评精髓,充分阐释中国故事里的中国经验。着力实现批评家在文学评论上的主体责任,维持健康的批判生态。批评家主体责任的实现,要求广大文学批评工作者要修炼审美内功,保持独立思想,敢于亮剑,剜掉文学作品里的“烂苹果”,使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起到监督、引导、纠偏的作用。

  批评家要以审美内功铸剑

  文艺批评要助推精品、引领社会风尚,前提是批评本身也应该是美的艺术,是能够满足读者审美理想、具有审美洞察力的精品,不应是被理论堆砌,被套路、模式淹没的“烂苹果”。批评之美的实现,要求批评家既要保持批评的审美向度,也要引导文艺创作达到审美高度。批评家要创造属于自己的批判话语,用文学的审美话语评论作品,将这项被理论堆砌堵死的、“混饭吃”的手段,变成一项灵动的、愉悦的、能吸引人的文学活动。使广大读者既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赏心悦目,也在阅读评论文章时再次进入一段不枯燥的、美的历程。同时批评家要向广大读者积极推荐真正达到审美高度、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也要勇于向不符合文学审美向度、没有达到时代要求的作品“亮剑”,指出其不足之处。要引导读者找到真正符合审美标准的作品,真正发挥文学批评的有效性,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

  批评家要以独立思想磨好批评利剑

  批评家要有独立思想。弗莱认为“批评是一种思想和知识的结构,这种结构本身有权利存在。而且不依附于它所讨论的艺术。具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现在文学批评不缺少高深绝妙的理论,不缺少花样翻新的创意,缺少的是敢于做审美判断的理性批评和敢于直言发声的批评家。甚至有的批评直接过滤掉了独立的思想,只留下知识的残渣,是残缺的畸形儿。一个批评家要够得上“合格”二字,并不容易。理论堆砌加几句俏皮话,或许能自圆其说,但算不上有态度有深度的批评。扎实的理论功底、精准的观察力、敏锐的审美感悟力,是合格批评家的必备技能。以上兼具,还要敢于打破“一致”,作出公正的判断,即萨义德说的“‘批评面前团结一致’这一断言,就意味着批评的终结”。批评家要坚守独立思想和自由品格,不为面子所困、利益所动、权威所惧,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

  批评家磨好利剑还要敢于亮剑

  批评家有独立思想还要敢于亮剑,敢于“剜烂苹果”,面对不好的作品,要敢于说真话。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批评就要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像鲁迅所说的那样,批评家要做‘剜烂苹果’的工作,‘把烂的剜掉,把好的留下来吃’。不能因为彼此是朋友,低头不见抬头见,抹不开面子,就不敢批评。作家艺术家要敢于面对批评自己作品短处的批评家,以敬重之心待之,乐于接受批评。”“锐”,芒也,利也,不弯腰低头,不媚权媚钱,有锋芒有态度,就是锐批评。其实,“批评”二字在西方诞生之初就有“冲突”与“纠纷”之意,在批评前加上“锐”“苛刻”“直言”等前缀无疑是重复,是多此一举。伊格尔顿认为“批评是一个具有改良作用的机制,它严惩偏差,抑制僭越”,“批评之事本就带有冲突和纠纷的意味,会主动去破坏公共领域的合意原则。”“批评本身多半是一件讨厌之事,一种无礼之举:性格善良,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人成不了批评家。”显然,今天的批评已经没有伊格尔顿理解的“批评”的原貌,很多批评家丧失了批评精神,违背了批评诞生的初衷。

  当下,很多真诚直言冒犯的批评,渐趋于边缘,称不上批评的批评兴味转移到独宠理论知识上面来。照此发展下去,批评家们尤其是学院派批评家就要沦为弗莱曾预言的“喇嘛”:不停地转动着手上的“法轮”,机械地计算自己搜集到多少资料。批评家尤其是“学院派”批评家,基于对知识和理论的充足把握,大多数在“评”上都做得很好,却没有完成“批”的使命。“批”与“评”应该是连体婴儿,若强拆彼此,批评就会失效。有效的批评敢于抛开人情面子,勇于冒犯直言,拒绝瞒与骗。不偏不倚的判官,还一切事实原貌的镜子,怀有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精神的骑士,当是合格的批评家的别称。

  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也要遵循“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基本原则,批评家要敢于“剜烂苹果”,要在文学创作上发挥监督、引导、纠偏的作用,清理掉文学作品里的垃圾,以建构积极健康的文学批评生态,去助推积极健康的文学创作生态生成。当中国文学内部形成了健康的文学生态,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品自然就能产生,我们也能更有底气更有自信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中国作家与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交往史料整理与研究”负责人,武汉轻工大学讲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