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研讨会

2024-05-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研讨会现场 主办方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记者 贾伟)5月17日下午,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举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研讨会,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院长杨凤城教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项久雨教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建华教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来斌教授应邀参会并做报告。全体思政课教师和部分研究生参加研讨会,学院党委书记程华东主持研讨会。

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程华东主持 主办方供图

  围绕思政课数字化问题,项久雨教授立足哲学层面思考思政课数字化存在的意义、形态、方式以及发展趋势。首先,他分析了思政课数字化的历史钩沉。他认为,从哲学的高度讲,数字化是一种存在方式的确证;从工业革命发展历程来看,存在是文明不断演进,最终实现超越;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的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教育数字化,数字化是未来提高思政课堂抬头率的重要技术手段。其次,他认为数字主体性存在不再是传统课堂简单的映射,而应该成为思政课现代化属性与核心的机制,引发教育主客体身份的变革运动;数字的价值性主要体现在主动性的数字化表达与互动性的数字化交往价值、隐匿性的数字化身份和透明性的数字化信息的价值、动态性的数字化参与与多样性的数字化关系的价值、真实性的数字化场景和精准性的数字化的轨迹价值等四个方面。最后,他从文明理念、文明场域和文明规范三个层面对思政课数字化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项久雨教授作报告 主办方供图

  聚焦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王建华教授的报告从三个方面展开。在教育主体自律性方面,他认为,自律是相对于他律的存在,对思政课的认同感要通过专业课的认同来体现。马克思主义学科要发挥用引领作用,首先要赢得相关专家学者的尊重,苦练学科内功。在教育内容的学术性方面,他谈到,以教材体系建设作为总抓手,同时深化教材体系建设。他强调要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上下功夫,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知识储备。同时,思政课教师要有跨学科知识储备,才能使课堂要兼具学理性与趣味性。思政课教师要强化问题意识与问题导向,才能紧跟时代。在提升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能力方面,他提出,思政课教学有三个层次,分别为信息化传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政课要注重培养具有政治能力的建设者,思政课教师要在课堂上真正教会学生思考问题方式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王建华书记作报告 主办方供图

  杨凤城教授围绕大历史观与思政课建设,强调要将大历史观作为思政课教学的方法论之一,从大历史观中发现大问题,构建大逻辑。他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历史观的相关论述,提出大历史观的四个核心要义。第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相结合。党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的赓续,在强调变革的同时,也要继承中华优秀文明。第二,中国共产党奋斗的历史与中国近现代青年奋斗的历史相结合。提出中国共产党史与近现代史两种方法论的不同之处,分别是革命史观与现代化史观,强调为适应新时代思政课的发展要求,要处理好这两种方法,发挥各自长处。第三,把中国共产党史要作为整体来看待。要重点把握各个时期党的历史决议的重点内容,梳理其中的逻辑脉络。第四,把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放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大视野中,尤其是放在人类文明的演变中来看待。

杨凤城教授作报告 主办方供图

  孙来斌教授认为持续不断提升思政课建设质量,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最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要自觉做到“六个必须”。一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是必须坚持自信自立,着力增强学生和教师的双重自信;三是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四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着力回应学生的思想关切;五是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六是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准确把握中国和世界的发展。

孙来斌教授作报告 主办方供图

  此次研讨会,各位专家的发言精彩纷呈,为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建设贡献了宝贵的智慧与力量。会后,青年教师赵航谈到,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们要自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要求,坚定政治立场、夯实学术基础、开拓宏大视野、注重因材施教、涵养人文情怀,进而彰显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政治高度、学理深度、知识广度、教学精度和育人温度,为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