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共同体:历史、理论与实践”前沿论坛在北航召开

2024-06-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陈雅静)6月2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同体思想研究”开题论证会暨“马克思主义共同体:历史、理论与实践”前沿论坛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

  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课题组成员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院文科处有关领导共同出席了会议。开题论证会和前沿论坛由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国家文科一级教授万俊人主持。

研讨会现场 本网记者 陈雅静/摄

  深入阐释共同体思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院文科处副处长、期刊中心主任张凤首先致辞,她代表学校向莅临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她向与会专家介绍了北航“精品文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回顾了北航马院近年来在国家级重大项目、国家级人才项目等方面取得的新突破,并表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同体思想研究”的获批立项对学校“精品文科”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将为该重大项目的研究提供全方位支持,希望课题组能够集中优势、潜心研究,最终取得有分量的标志性成果。

  项目首席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谢惠媛从项目的主要内容、研究框架、思路方法、重点难点、创新之处、预期成果等方面进行了汇报。谢惠媛表示,课题组将以时间为经、以问题为纬、以文本为基、以实践为落脚点,着重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共同体思想的整体脉络和理论内涵等四大问题,期望为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新夏表示,该项目总体设计思路清晰,论证具有体系性、完整性、逻辑性。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共同体思想对当代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要具备世界视野,结合当代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做好相关的理论阐释工作。同时,他强调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是建构真实的共同体的基础,有必要把握人类的共同价值与民族的特殊价值之间的关系,明确真正的共同体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郇庆治强调了“经典作家”与“新经典作家”之间的区别,认为有必要理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蕴含哲学本体论意味,需要把握“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地球空间意义上“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关系,要从世界历史意义上厘清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本真涵义。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张文喜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典文本《共产党宣言》为例,重点阐述了作为共同体的共产主义的历史、理论与实践。他认为,《共产党宣言》是为共同体和共产主义“确名”的重要文本,要深入发掘文本所涉及的共同体思想,以此研究共有、公有、共产、共产主义、共同性、共同体等基本概念,把握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概念的历史进路,进而确证共产主义、共同体的话语演变。

  奠定研究的理论基础

  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左高山表示,区分“经典作家”与“新经典作家”有助于厘定作为研究对象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概念外延。同时,他从思想史的角度,强调要把握共同体等核心概念的语义演变,明晰共同体、社会、集体、民族、国家等关键概念的区分。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曲红梅认为,在研究马克思的共同体时,要重视经济因素、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等要素,只有从“历史进入世界历史”这一宏观历史逻辑出发,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共同体的出场意义,才能理解经济因素与共同体之间的内在逻辑。当代中国提出的共同体理念与马克思的共同体概念具有思想的一致性和继承性,要从唯物史观所关涉的“现实的个人”的生产生活出发理解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价值关涉和理论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温静提出,研究共同体问题的首要目标是现实观照,即回应现实问题,要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同体思想回应现代社会中出现的分裂和对立现象。同时,要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逻辑中观照共同体思想的历史与实践、理论与创新,要深入阐发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要以此为理论根据深入阐释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统一战线等现实问题的学理性。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李萍认为,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因此,有必要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分期为线索,理清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从理论与实践、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总结提炼中国共产党创新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思想的历史进程及其取得的重大思想成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义良认为,从唯物史观挖掘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原意,挖掘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历史逻辑中的不同表现形态,建构唯物史观视域下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历史形态,能够为当今人类处于何种共同体形态提供世界坐标和理论参照。从宏观历史逻辑来看,当今人类依然处于资本主义主导下的虚幻的抽象的共同体阶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面向人类共同未来的理性选择。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万俊人认为,共同体涉及人的“命运”问题,应该用马克思的“类”概念来界定作为类的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在这个意义上,人类“真正的命运”是偶然中的必然和必然中的偶然的统一,人类整体福祉和共同命运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同体思想的重要视角。因此,要跳出二分法,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看作更兼容、更开放的概念,从人类真理和道义的角度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三大全球倡议的世界意义和道义价值。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同体思想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课题组成员表示将充分汲取各方意见,如期高质量完成课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毕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