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讲理】广大思政课教师要成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2024-05-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要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长期从事高校教育教学的思政课教师,笔者认为,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群体从以下几方面共同发力,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铸魂育人光荣使命,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第一,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科学定位,树立对于思政课的正确和科学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以高远的历史站位、深邃的战略眼光谋划思政课建设。“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因此,广大思政课教师不能满足于只会写厚重的理论文章和大部头的著作,更要立志将理论研究成果运用到思政课课堂上、融合到思政课教材体系,写进思政课教案和教学设计环节。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群体,一定要强化思政课教学的理论和学术研究,用最新研究成果充实教育教学和育人过程的各个环节。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

  第二,广大思政课教师要认真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增强自身肩负光荣而神圣职责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将党和国家的殷切嘱托当作沉甸甸的期许。“思政课要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用好批判的武器,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旗帜鲜明进行剖析和批判。”“思政课教师掌握着课堂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一定要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对于社会上的一些错误言论和观点给青年学生带来的困惑和迷茫,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勇于面对和深入钻研这些观点和言论形成的机理和发展传播路径,旗帜鲜明地帮助青年学生解决好理想信念问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

  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之源,不断强化理论学习,关注社会和时代发展现实,将最新科学研究成果融入思政课教学中,确保课堂内容的时代性、科学性,用小角度展现大道理,以小故事反映大时代,用小视窗展现大未来,引导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争做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第三,广大思政课教师要追求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既不能满足于“自己能讲什么课”“会讲什么课”甚至“敢讲什么课”,也不能满足于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和“搬运工”。应当矢志不渝地成长为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教育家型”的思政课教师,肩负起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崇高使命。思政课教师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善于钻研和发现思政课的活力源泉,不能只局限于课本知识,更要遵循教育教学和人才成长的内在科学规律,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设计,丰富和提升自身的理论储备,积极思考学习,守正创新。

  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方式教学,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让学生爱听爱学、听懂学会。这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还有利于把书本上静态的知识、人物和故事讲活,把书本上深奥的理论讲得清楚、富有逻辑和层次感,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第四,广大思政课教师要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推动学生更好了解国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新时代教师群体,不仅要具备“一桶水”的知识储备,更需要是一桶流动的新鲜水。思政课课堂既不能用学理性弱化政治性,也不能用趣味性降低理论性。

  在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无论是通过讲故事、讲历史还是讲理论的方式讲思政课,都要体现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充分发挥新时代伟大成就的教育激励作用,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讲好新时代故事,引导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入脑入心。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讲好广大青年学生群体在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伟大征程上奋勇前进的感人故事。

  第五,思政课教师要积极主动丰富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为思政课教师提供了丰厚而生动鲜活的课程资源。这就要求思政课打破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立足于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全面客观看问题的前提下,高质量完成党和国家要求的“规定动作”,善于设计和构思钻研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自选动作”和“难度动作”,不要过于追求思政课堂的“平稳”,要敢于讲出内容的跌宕起伏,讲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讲透蕴含的丰富哲理。

  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思政课教师不应一味追求课堂的轻松和趣味以及一些形式主义层面的师生互动,而要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塑造,绝对不能出现“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把课堂互动和翻转课堂当作“水课”的挡箭牌和护身符,而要强调课堂互动的质量和实效,运用包括课前预习、课中提问、集体讨论、辩论演讲、即兴发言等多种形式,来代替“课堂展示”这样的大学生讲思政课的单一模式。只有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才能在思政课堂上使莘莘学子完成从“低头无语”到“抬头听讲”,从“点头认同”再到“埋头思考”的转变。

  【本文系吉林大学深入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研究课题“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双一流’大学引领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实践路径研究(2023SYLZ02)”和吉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研究(SKX202201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毕雁 实习编辑:姚国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