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赓续文脉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一周年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论研讨会举行

2024-06-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吴楠 通讯员高雅)6月1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一周年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论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举行。来自各学科的专家学者从理论创新、文化普及、智库建设等视角,共同探讨了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之路。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一周年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论研讨会现场 本网记者吴楠/摄

  南大文化传承历史由来已久

  1922年,吴宓、胡先骕、梅光迪、刘伯明、柳诒徵等人在南京创办《学衡》杂志,倡行“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宗旨,由此逐渐形成了现代中国学术、文化史上的学衡派。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陈云松表示,“南京大学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文脉深厚,在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国际传播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1986年,南京大学文史哲的本科生成立了中国文化研究会。当时还是学生的徐兴无、王月清、杜骏飞去拜访匡亚明先生。匡先生给他们讲到中国文化,以及他写《孔子评传》的故事,最后又拿起笔在一张整幅宣纸上写下了《礼记•中庸》里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如今,这幅字还挂在文学院的会议室中。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徐兴无说到,匡亚明先生发起并主编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实际上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中国文化的典范。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一周年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论研讨会现场 本网记者吴楠/摄

  早在10多年前,南大“两古”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古典文献学)学者就已经开始关注本学科与文化传承的关系。2006年,南大“两古”学科承担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与现代中国社会研究”批准立项。经4年努力,完成一本40万字的书稿。近年来,南大“两古”学科学者编写了《中国文化二十四品》《山围故国:旧闻新语读南京》《潮打石城》《风起红楼》等普及读物,并走出象牙塔,向社会大众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莫砺锋也正在主编“少年版•中国经典”,已经出版19种,包括《史记》《诗经》《三国演义》等,即将出版的有苗怀明承担的《红楼梦》。莫砺锋表示,“第一个结合”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它团结了亿万中国人民共同参加一项伟大事业。“第二个结合”也应是亿万中国人民共同参加的伟大事业。所以无论是文化复兴,还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少数人的事业,而应是广大群众都要参加的伟大事业。他强调,文化传承既需要精深的学术研究,更需要做好传统文化大众化普及工作。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集群形成

  会上,陈云松发布一年来南大文科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据介绍,南京大学高质量平台建设创造了佳绩,自2023年12月28日成立南京大学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院以来,研究院实体化建设稳步推进。高水平国家级项目走在前列,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数位列全国高校第三,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立项数位列全国高校第一。高影响力学术成果不断涌现,《程千帆全集》《文化自觉与社会科学的中国化》等著作出版,《元史会注考证》完成修订,《学衡尔雅文库》正式发布,“安徽郎溪磨盘山遗址”成功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一周年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论研讨会现场 本网记者吴楠/摄

  其中,《学衡尔雅文库》就是带有一定普及意图的作品。《学衡尔雅文库》每一本大概8万字左右,目前已出版7种。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院长李恭忠表示,中国的概念史研究主要探讨中国的实践如何为基础概念注入中国特质,这些研究可以为对外传播交流打下良好基础。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杜骏飞认为,对于文化传统来说,只有创新性发展才是真正的继承。只有我们参与创造历史,才会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这几年新一轮传播技术革命,也促使杜骏飞致力于数字交往转向研究。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刘迎胜阐释了文明在多民族中国走向长治久安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刘迎胜说到,中国人民悠久的、喜闻乐见的、引以为傲的、独有的文化;以及各兄弟民族和睦相处,公平公正,顺应时代潮流,不拘泥于传统,勇于吸纳全世界各国各民族优秀成果;鼓励质疑、探索、创新等受各国人民赞赏的精神,皆当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重要内容。南京大学民族与边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华涛表示,中国史是中华民族共同演出的宏伟壮丽、多姿多彩的历史长剧,要继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

  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周晓虹建议从五大向度理解与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他表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叙事;是中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的思想积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扬弃模式;是面向各民族的开放与包容性系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多元表征。他提出,理解和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将其放在人类文明的熔炉之中加以锻造,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兼容人类文明一切伟大品质的同时,又秉持自己最富特色的初心。

  跨学科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

  会上,不同学科的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如何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进行深入研讨。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张伯伟表示,南大文科人要自觉担负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使命,希望文科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贡献力量。南京大学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范从来认为,应以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夯实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当前应该在开源、共创、迭代、技术主导、大科技组织等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态的基础上,发扬中华传统文化革故鼎新的创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一周年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论研讨会现场 本网记者吴楠/摄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李承贵深入分析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意义,以及儒学“生生”思想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重要作用。他提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文明思想理论的重大发展、丰富和飞跃,有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品质的提升,指明了中华民族奋斗的方向。

  南京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祁林、历史学院助理教授王一如等专家学者进一步围绕文化普及、智库建设、人才培养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和讨论。他们表示,希望通过新的文化实践,充分发挥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社会,拓宽文化传播的边界,开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篇章。

  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杨忠在讲话中指出,本次研讨会进一步明确了如何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的具体路径。他对南京大学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工作提出三点要求:第一,深入学习、积极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强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和阐释;第二,全面统筹学科平台优势,打破学科壁垒,形成研究合力,进一步建优建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院;第三,充分整合研究力量,加强顶层设计,全力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大系丛书,彰显南大原创、南大名家、南大学派的价值追求。杨忠表示,希望更广大师生积极加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作出开创性贡献。

  会议由南京大学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院主办,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大学理论研究基地协办,南京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陈冬华主持研讨会。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