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与太平洋史研究新进展

2025-04-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过去十几年中,国内外学术界对太平洋史的定义、学术史、主要议题及研究意义都进行了深入探讨,作为一种专门研究领域的太平洋史基本确立。然而,诚如约翰·麦克尼尔所言,太平洋浩瀚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沿岸世居人群文化差异大、传世文献有限且在近代以前缺乏直接联系,要将太平洋视为一个整体单元进行历史叙说,殊非易事。为了克服这种困难,学者们越来越自觉地采用跨学科材料及方法,不断推出太平洋史研究的新成果。在此,笔者扼要介绍并分析有关太平洋史核心议题的跨学科研究新成果。
  太平洋史的核心议题与
  跨学科研究传统
  太平洋史研究作为历史学的分支,深受史学理论嬗变的影响,关注的议题日趋丰富多样。近年来迅猛发展的海洋史与太平洋史研究格外引人注目,也激发了新颖的立论视角。国际学术界传统上关于太平洋史研究的主要议题包括:原住民社会与文化、欧洲的探险与殖民、经济与社会变革、海上贸易与商业、非殖民与民族国家构建以及现代国际关系史等等。这些议题的研究从一开始就受益于跨学科方法,尤其是针对分布广泛但缺乏历史文献传承的太平洋原住民社会,以马林诺夫斯基、马绍尔·萨林斯为代表的人类学家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其后,格里格·邓宁系统地将人类学研究的成果引入了太平洋历史的编撰。到20世纪末,原住民学界的兴起则标志着这种跨学科研究更上一层楼,如埃佩利·豪奥瓦和豪纳尼·凯·特拉斯克对传统上占主导地位的殖民主义叙事提出了挑战,并强调了原住民观点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1993 年,豪奥瓦发表的论文《我们的岛屿之海》被广为接受。它主张将太平洋视为一个充满活力、相互联系的地区,反驳了早期著作中常见的对太平洋岛屿社会支离破碎和边缘化的历史描述。在此之后,全球史和比较视角的研究层出不穷,奠定了今日太平洋史研究去西方中心论的基本原则,也强调了太平洋史研究要高度重视整体性与有机联系性的共识。
  由于太平洋史兴起的基础在于学术界将太平洋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因此,对各种自然要素历史作用的探索与分析也促成了太平洋史跨学科研究的发展。事实上,随着自然科学研究的新发现如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等不断成为大众常识,今天的太平洋史研究普遍都会留意自然环境的影响力。约翰·麦克尼尔、理查德·格罗夫、保罗·达西及马特·松田等对此都有一定贡献。他们的研究普遍注意使用历史生态学、生物学、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及海洋科学的数据与成果,拓宽了人们考察太平洋历史进程背后复杂动因的视野。这些研究的最大创新性在于,它们提示了太平洋各地看似毫不相关的自然与历史现象可能具有共性的成因,而且不同人群之间其实因为自然要素的流动而存在内在联系。
  总而言之,由于太平洋地区最大的自然主导力量不在于陆地而在于海洋,而且这里不仅有大国故事,更包含大量分布于岛屿环境的原住民史事,诸多因素都挑战了传统史学研究习惯的立论前提与史料准备。因此,今日的太平洋史研究愈加依赖于跨学科的视角与方法,而新近的太平洋史研究也确实证明了跨学科研究的价值。
  太平洋史跨学科研究新成果
  不断涌现
  当下太平洋史研究通常采用的跨学科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和各种维度的自然科学。首先值得关注的是,在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科学技术手段的考古学研究为理解原住民历史作出了切实的贡献。2023年马特·松田完成的《基因漂变:太平洋地区的族谱、基因组与历史》就是一个代表性案例。通过整合人类学方法获取的家谱知识以及对于太平洋岛民的基因组研究的成果,作者首先精准重建了古代南岛语族迁徙航行的路线,然后追踪基因传递与突变的线索,勾勒出马林诺夫斯基笔下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向大洋深处扩散并定居的特点。随后,作者紧扣时代热点,探讨了有关岛民的基因工程、生物样本滥用、归还祖先遗骸以及核试验的遗毒问题等等。最后作者从理论层面上剖析了优生学和种族主义思想如何影响了有关太平洋岛民的历史书写与集体记忆。总之,该书涉及的许多主题并非未曾有详细的专业研究,但作者将多重议题进行联系概述实属创举。这些议题都被置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住民文化和政治斗争史的叙事框架中加以解读,大大丰富了有关种族主义和反种族主义、遗传科技进步及其导致伦理冲突的历史研究。该书毫无疑问提升了对太平洋原住民历史实证研究的新境界。
  环境史是最近太平洋史跨学科研究的又一大亮点。事实上,作为环境史研究中的传统薄弱领域,海洋环境史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而太平洋提供了重要支点。太平洋环境史关注太平洋地区的人类社会与其所处环境的相互作用,它主要在两个方向上持续发力。其一是结合历史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探讨海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以及全球化对太平洋环境的影响。这一视角对于理解太平洋沿岸人类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及其应对环境挑战的措施至关重要。比如,学术界长期以来认为复活节岛上的拉帕努伊人因为过度开发自然而导致自身生态灭绝,但2024年《科学进展》发表的一项研究对此提出挑战。该研究利用短波红外线卫星拍照与成像设备勘测了岛上耕作区的分布界线,认为该岛的人口一直保持在合适的规模,以可持续的方式开发自然,因此岛民社会的毁灭或许另有他因。这再次提醒人们要慎重看待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的线性因果论解释。
  其二是发掘太平洋气候变化的特点以及人类社会的适应问题。过去十几年中,有关太平洋地区人类社会如何适应海平面上升、气旋和干旱等环境变化/灾难的历史研究急剧增多,这些研究对理解太平洋各角落发生的历史进程都提供了新思路。代表性的如格里格·库什曼2013年发表的《鸟粪石与太平洋的开放》一书。该书充分参考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的历史波动特点,说明了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鸟粪石形成的机理以及不同人群和国家为了争夺这一重要肥料资源而产生的竞合历史。作者使用了人类学与考古学、文学、气象学、生态学、生物学以及海洋科学的素材与研究成果,逐次展示了原住民、欧洲殖民政府、当代霸权主义国家对太平洋特有资源的认知与管理历史,充分说明了气候变化对人类历史直接或间接的塑造能力,同时也说明一旦人类与太平洋环境之间的传统关系被强行改造,很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复杂后果。作者采用了“追踪”的研究方法,通过鸟粪石及创造了它们的海鸟的流动,串联起了太平洋东西两岸及盆地中岛屿居民的互动历史,该书被誉为全球史特别是“全球南方”历史叙事的佳作。
  与此类似的,瑞安·琼斯与芭芭拉·德慕斯讨论了气候变化、帝国扩张、资本主义全球开发对北太平洋区域自然环境与原住民社会的影响。他们不仅把对太平洋史研究的视角拓展到了之前罕有人关注的极地地区,而且综合了渔业经济史与技术史、海洋生物学与文化人类学的资料,大大超越了国际关系史或跨国贸易史的传统议题。事实上,对俄罗斯人与北极原住民历史的发掘,丰富了人们对北太平洋生态与社会转型的认识,也提醒人们要认识到弱小人群遭遇生态变化挑战时顽强的适应力。
  由上可见,跨学科的太平洋史研究不仅有助于人们更全面准确地理解世界历史,也为当代国际社会的相关决策提供了宝贵的史实依据。近年来,太平洋史研究还受到数字人文等研究技术手段进步的助力,包括夏威夷大学等机构发起的太平洋历史手稿与原住民语言报纸电子化项目、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等空间技术的推广等,都让学者与大众有信心看到太平洋历史研究更精彩的面向。
  (作者系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郭飞(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