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以人为本”的博物馆

2024-05-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刘远舰)5月18日,我们迎来了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近年来,随着公众对博物馆关注度的持续提升,如何更好地向公众提供高品质文化服务,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已经成为学界广泛探讨的热门话题。

  数字赋能博物馆新发展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全国各地热门博物馆客流持续保持高位。公众走进博物馆观展热情的节节攀升,给博物馆的管理服务功能带来了新的挑战。

  当前,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博物馆行业应对新挑战提供了助力。从预约系统到人流量统计系统,博物馆可以对参观人数进行全方位的把控,能够及时化解潜在的公共安全风险,进而科学的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公众的观展需求。更为重要的是,数字技术成为“让文物活起来”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文化遗产管理系系主任周剑虹表示,数字技术对展品信息的发掘及展示方式产生了很大变革,让公众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展品文化内涵及价值。特别是VR、AR在博物馆教育活动中的应用,使观众可以进入相关展品的虚拟场景,增强与展品的感性互动。

  在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主任王思渝看来,数字技术的应用拓宽了博物馆的传播渠道和范围,博物馆的可及性明显增强了。同时,数字化提升了博物馆对某些信息的阐释水平。例如,一件物品背后的细节信息或关联信息,过去如果只是单纯地依靠现场实物展示的话,观众很难获得此类信息。如今借用数字技术,我们可以用更为生动直观的方式把这些信息呈现给观众。

  首都师范大学博物馆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范佳翎认为,当前,博物馆的发展需要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的共同探索和推进。数字技术在博物馆领域的应用,有效提升了场馆的展陈效果和服务水平。值得强调的是,加强并保持博物馆界与科技界的沟通和联系,是将最新前沿技术有效应用在博物馆领域的重要前提。而把握好技术应用的尺度和场景,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打造精神文化的栖息地

  由国家文物局和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4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于5月17日至19日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举行。国际博物馆日当天,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正式开馆。陕西历史博物馆作为博物馆界的“顶流网红”之一,长期处于人流量爆满的运营状态,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的正式开放或能分流部分观众,进而提升观展体验和服务水平。

  然而,“大馆火热、小馆冷清”是当前应该特别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周剑虹说,大馆与小馆有资源上的差距,这是显而易见的。解决这种不均衡性,还需要在活动策划上着手,展现出小馆各自不同的特色,提供个性化服务的体验。王思渝也认为,博物馆的策展及活动策划模式,可以保持更多的开放性,在更为前置性的阶段去倾听公众的意见。现在,许多博物馆已愈发重视在确保展览及教育活动的学术性同时,推出更多公众导向的阐释性推文、手册、讲座或者趣味活动。博物馆的目标不是把每一个公众都打造成专家式的人才,而是让走进博物馆的公众能够基于自身的生活需求而有所收获。

  让走进博物馆成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已悄然来到人们身边。“以人为本”的博物馆学,增强了博物馆的服务意识,使博物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公共文化空间。范佳翎举例说:“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的院落很漂亮,里面有古建筑、百年大树,石刻就矗立在院落里。进来参观的人们,不可能都是来考证碑文、追溯历史的专业人士,但是在那样一个环境优美的院落里感受石刻艺术与历史文化的厚重积淀,就会使其身心愉悦。这也是一个好的博物馆可以给公众提供的服务。”

  未来,我们走进博物馆,也许只是为了寻求内心的平静。范佳翎认为,博物馆应该走分层分类、百花齐放的发展模式,与公众的日常生活实现更好的融合。人们走进博物馆,可以抱有不同的目的,但不可避免地都会被其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所感染。这也是一种“教育”。王思渝表示,博物馆的核心资源始终是它所拥有的“物”。未来,博物馆仍要围绕“物”去挖掘其背后的价值和故事,以满足当代社会公众对精神文化产品与服务持续增长的需求。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