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品德启蒙 为儿童成长奠基

2024-05-28 来源:《光明日报》( 2024年05月28日 15版)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童年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时期,应该及早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近年来,党和国家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学前教育相关的法律政策,突出强调学前教育要以品德启蒙作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明确将品德启蒙确立为幼儿园办园方向,并要求坚持保育教育相结合,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保育教育全过程,注重从小做起、从点滴做起,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基。
  品德启蒙教育具有双重目的
  0—6岁的学前期是个体心理尤其是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阶段,也是终身品德发展的奠基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学习并模仿周围人行为,逐渐建立起自身的行为模式,同时开始理解基本的道德概念,并通过家庭、幼儿园及社会中的人际互动而逐步理解社会规则,初步建立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学前期所形成的品德与行为习惯往往会持续到成年,对个体未来的学习、工作及生活产生长远影响。
  教育目的具有公共性和个体性,品德启蒙教育也应具有公共性和个体性双重目的。一方面,我们强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就需要在品德启蒙教育中充分强调其公共性,研究面向现在和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具备何种价值观、道德品质、法治意识、人格特征以及社会能力等,并将其作为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结合幼儿的发展特点,有目的、系统性地开展教育实践。另一方面,品德启蒙教育具有个体性,要充分关照个体发展需求,培养个体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为个体的健全人格与幸福人生奠定良好基础。双重目的的实现是品德启蒙教育开展的重要基础和目标旨归,也是构建教育目标体系与内容体系的重要抓手。
  品德启蒙教育需要秉持知、情、行合一原则
  知、情、行合一是品德启蒙教育的重要原则。幼儿只有懂得品德行为的意义,体验到积极的品德情感,才有自觉践行的可能,三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以培养幼儿诚实品德为例,按照知、情、行合一的原则,我们可以通过故事讲授、价值澄清、谈话讨论、移情训练等方法对幼儿进行品德启蒙。首先,可以通过《狼来了》《木偶奇遇记》等经典故事的讲授与讨论,帮助幼儿建立“要诚实,不撒谎”的基本认知。还可以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通过情景模拟、谈话讨论等方式,帮助其认识到做错事情是正常现象,可以勇敢地说出来,消除幼儿因为“犯错”而产生的紧张、内疚、害怕情绪,更避免其因为害怕被惩罚而出现有意撒谎的行为。同时也要让幼儿认识到做了错事后应该通过真诚道歉、弥补后果等方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其次,当幼儿表现出诚实的行为时,成人要及时称赞加以强化,而当幼儿出现说谎行为时,成人要保持冷静,弄清原因,针对无意说谎或有意说谎采取不同的教育引导方式。当然,成人要在要求幼儿诚实的同时应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做到言行一致、诚实守信,为幼儿作出良好榜样示范。
  品德启蒙教育需要营造全境育人的园所环境
  全境育人强调的是将幼儿园的各个环境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幼儿园不仅要营造优美、安全、洁净的物质环境,还要营造平等、友爱、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并且充分发挥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的不同育人优势。
  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分享品德为例,幼儿园可以通过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的共同建设,来实现全境育人。首先,应明确不同年龄段幼儿分享品德的培养目标,如小班是“在成人指导下,不争抢、不独霸玩具”,中班是“对大家都喜欢的东西能轮流分享”,大班是“有高兴的或有趣的事愿意与大家分享”。教师可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及分享的发展水平开展不同的主题活动并创设不同的主题活动班级环境。其次,注重营造分享的氛围,创造分享的机会。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创设一个较为私密的空间——分享小天地,引导幼儿随时随地自主地与同伴或老师分享自己的心情和想法。再次,在生活中为幼儿创造充分的分享机会,如利用区域活动或者过渡环节引导幼儿相互分享故事、儿歌、游戏玩法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善于在班级中营造尊重与平等的分享氛围,包括教师之间彼此乐于分享、重视并鼓励幼儿的分享行为、面对幼儿分享时欣然接受等。
  品德启蒙教育需要家园社协同一致
  家园社协同是指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为品德启蒙教育提供支持与保障。三者都是幼儿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各自发挥着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既包括两两之间的双方协同共育,也包括三方之间的多主体协同共育。
  以培养幼儿的抗挫品德为例,我们看看在这一过程中家园社如何协同,形成育人合力。对于幼儿来说,抗挫具体包含两个层面:挫折耐受力,即遇到挫折后不哭闹、不生气,能够运用一定的策略调节自己的情绪,愿意与他人倾诉自己遇到的困难;挫折排解力,即有一定的排解挫折的策略和方法,能在较短时间内停止对挫折的抱怨,冷静思考应对办法。在抗挫品德的培养中,首先,幼儿园与社区应指导家长,使其形成科学的育儿观念,建立尊重与接纳的亲子关系,使得家长能够根据幼儿的不同个性和行为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抗挫教育。其次,幼儿园应与家庭密切合作,依托社区资源,开展多样的活动,在社会大环境中,幼儿可以通过观察、模仿进行社会性学习,且在各类活动中,幼儿能够充分与同龄儿童及成人进行交往,在沟通交流中逐渐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化解矛盾与冲突,形成抗挫能力。最后,对于幼儿取得的点滴进步,成人应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这将有助于帮助幼儿通过成长型思维和乐观积极的态度认识并应对挫折。
  坚持品德启蒙办园方向是我国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点。在进一步推进学前品德启蒙教育过程中,除了家庭、幼儿园、社区,还应充分重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的主导与引领性作用,推动区域品德启蒙教育的整体发展与质量提升;教科研单位应开展对于品德启蒙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应用实践方式、实施效果等多方面研究;社会应为幼儿成长提供更广阔的场域,通过社会资源整合和社会环境营造,对幼儿的品德认知与情感、自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广泛且长远的影响。
  (作者:夏婧,系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副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