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赋能青少年美育创新发展

2024-05-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美育通过文化艺术的生产、创作、消费和品鉴提升人的审美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作为文化艺术的重要维度,公共文化在青少年美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化与教育一直是密不可分的。公共文化通过智性文娱活动向社会传递美的事、美的物、美的思想,从而赋予个体审美体验、审美享受,以陶养于人。公共文化的前身是群众文化,史前文明阶段的“宾日”“饯日”“伎乐”“社火”等人类活动其实就是最早的群众文化。我国经典国学思想中也一直孕育着大量的美学思考和美学精神。儒家强调音乐和舞蹈的教育作用,如《礼记·乐记》中的“和以乐”“致乐以治心”等都表达了音乐对人们修身养性的社会功能。晚清时期,群众文化被作为推行通俗教育、“文治教化”的重要方式。今天的文化馆就是从晚清时期政府设立的“通俗教育演讲所”“通俗教育馆”“民众教育馆”改建而来,成为我国公共文化的主要阵地。1917年,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理论,认为“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将美育以文化人育人、培元固本的社会功能提升到新高度。由此可见,在教育资源匮乏且有太多未知事物的早期中国社会,公共文化即是早期教育的雏形。

  公共文化作为以政府为主导的文化产品与服务生产、供给体系,承担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码中华文明基因的重任,是中国传统文化“以文化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思想理念的时代发展和时代表达。公共文化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成为充盈美育内涵、创新美育形式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以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为主要阵地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拥有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和点多、面宽、线长的服务优势,通过组织开展研学、培训、展览、文化交流等常态化社教活动,将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等价值取向和文化素养内化于心。暑期“博物馆热”、图书馆开展的“中华传统晒书活动”及文化馆在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策划组织的传统文化沉浸式体验等活动,让公共文化阵地成为青少年喜爱、追捧的网红打卡地。公共文化轻松、娱乐、喜闻乐见的呈现与体验方式对社会个体的塑造和影响是其他学科类教育无法比拟的,对青少年心灵的浸润、价值观的树立、理想信念的坚定、文化认同的增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进入新时代,青少年美育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明确提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美育工作要和弘扬中华传统美育精神联系起来,这是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中国化的新方向。公共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基础,始终把守正创新作为助力青少年美育的源头活水,注重审美导向的引领和审美情怀的培育,充分发挥资源整合的优势,联动各个行业,让美育建设的专业性和开放性同步提升。

  推动公共文化与校园美育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提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教育功能,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青少年美育不是艺术的技能性学习,而是教会青少年进行艺术审美。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因此,把艺术审美培养与技术技能提升相融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课程相结合,打造“以艺术课堂为阵地,以校地合作为延展”的特色立体化美育模式,成为公共文化推进青少年美育工作的主要思路。

  引导校园美育向公共文化阵地延伸。《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美育的社会资源供给,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为学校美育教学服务。鼓励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与学校合作,坚持以青少年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在提炼、转化、融合上下功夫,常态化开展适宜青少年身心发展、符合青少年审美体验的文化艺术活动,让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成为青少年美育的“第二课堂”,不断拓展青少年美育工作的方式、内容和途径。

  推进公共文化科技创新,为青少年美育赋能。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创造美、传播美,用青少年喜欢且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经典艺术,为青少年提供更具创新性、互动性的艺术体验,增强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和参与度。运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平台,通过数字化艺术作品展示、在线艺术课程等方式,将艺术带入青少年的生活,激发青少年勤奋学习、热爱艺术、健康成长的热情和动力,使青少年共享文化科技创新的成果。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美是有力量的,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公共文化用充实的文化供给持续提升美育成效,让美育与青少年生活共生共融,推动青少年美育工作优质化、专业化、持续化发展。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西北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23EH234)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宁夏文化馆副馆长、研究馆员)

关键词:公共文化;青少年;美育;创新发展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玲(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