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军事社会学创新与发展论坛在南京举行

2024-06-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王广禄)6月1日,由国防大学政治学院主办,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联办的新时代军事社会学创新与发展论坛——中国军事社会学学科发展40周年理论研讨会在南京举行。国防大学科研部副部长曹兵在会议开幕式上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张翼和原南京政治学院教授许祥文分别作线上和现场主旨发言。国防大学政治学院科研学术处处长谢新春主持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就新时代军事社会学理论发展研究、现实军事斗争准备中的社会动员研究、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中军事社会学现实问题研究、国外军事社会学研究等议题展开研讨,以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推动破解军事社会建设重大问题,为强国兴军贡献智慧力量。

深化军事社会学质与量的研究

  今年是中国军事社会学学科发展40周年。1984年,原南京政治学院教授许祥文在《解放军报》发表《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社会学》一文,揭开了我国军事社会学研究的序幕,此后国内各类军事社会学研究成果随之涌现。40年来,我国专家学者对军事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等问题进行积极探索,推动我国军事社会学学科建设实现长足发展和进步。曹兵表示,军事社会学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经诞生就异常活跃地投入到军事活动的实践中,为战争的胜利服务。与美国、前苏联等国家相比,我国的军事社会学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40年来,学科建设稳步发展,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学术成果丰富多样,人才队伍快速成长,重点研究建树颇多,特别是围绕中外军事社会学思想、现代战争社会动员、军事职业的社会保障、军事文化与社会文化、军队形象与社会舆论、军人社会地位与军人社会问题等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党、国家和军队的重视。

  进入新时代以来,军事社会学理论和应用研究更加活跃,军事社会学研究开拓性推进,加大对国外高质量学术成果的动态译介,关注退役军人群体的社会治理,探究现代战争与社会建构的经典理论,在开放研究、比较探索中推进军事社会学创新发展。当前,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军事革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战争形态、作战样式和战斗方式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在演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迁和军事变革的深化推进,社会性因素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影响日益凸显,军队与社会结合部以及军队内部相关领域问题更趋多样。从外部看,社会结构性因素对战争、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从内部看,军事生活的社会调试问题急需从社会学的视角加以研究,国防和军队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呼唤军事社会学从剧烈变化的军事社会实践中寻求理论创新的增长点,以问题牵引、科技赋能,深化军事社会学质与量的研究。要加强新时代军事社会学理论的发展研究、现实斗争准备中的社会动员研究、深化国防和经济改革中的社会学现实问题研究,以新视角、新思路和新举措推动我国军事社会学高质量发展。

推动新质战斗力建设

  军事社会学作为一门应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军事系统的社会组织、社会关系以及军事与其他社会系统相互关系的社会学分支学科。张翼谈道,马克斯·韦伯曾参加过战地医疗救助活动,并在一战之后研究德国军事与社会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等问题。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德国和美国的社会学家开始应用社会学方法具体研究军人的社会群体,出版了学术性较强的军事社会科学书籍,军事社会学逐渐形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学的恢复发展,我国的军事社会学也蓬勃发展。军事社会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研究范围广泛,涵盖军事组织、军人、军事文化、军事心理、军事政策、军事与社会等多个领域。军事社会学在军事活动与社会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军事系统内部机制特点和发展规律、军事的社会基础与社会作用、军事与科技和社会科学的进步、一般和特殊的军事群体、现役军人的代际更替、成长与发展规律、作战意志与行为特点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当前,科技飞速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和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军事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新质战斗力的本质在于以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发展应用作为支撑。在当前的大国博弈中,只有加强新质战斗力的建设,才能系统提升军队在传统领域、新兴领域和重点领域的作战能力,确保国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安全,维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良好环境。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还对军事组织的结构、功能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军事决策变得更加迅速精准,作战效能显著提升,战争转变为人机结合或者是无人机与无人机之间、机器人与机器人之间的对抗。这些变化也为军事人员的心理状态和伦理道德带来新的挑战,为军事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和广阔的探索空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推动军事社会学的发展,既要关注传统军事社会学问题,更要面向未来、现代化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对新质战斗力的发展问题展开研究,强化人工智能对军事社会学的影响。军事社会学作为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需要不断吸收新的科技元素,丰富自己的研究内容,要积极关注人工智能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将技术融入研究视野,将国际军事社会学的最新成果与中国的社会发展和军事发展相结合,推进军事社会学的中国化和时代化。要以开放的心态加强跨学科和跨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以多学科协同推进与其它学科的合作研究,推进军事社会学的系统转型。要紧密联系实际,关注国际社会冲突与战争形态的新变化等现实问题,为和平发展、国家安全、社会进步和军事战略与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

建设军事社会学研究理论体系

  许祥文认为,回顾中国军事社会学发展的40年,这一学科的研究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探索争鸣阶段、逐渐深化阶段和本土化研究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深入发展,军队从独特的封闭的天地走进了复杂社会的大环境,和社会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学技术上的联系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密切,使军地、军政、军民关系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此时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适应,而必须把军队与社会看作一个即相对独立又相互统一的系统,从整体上认识其性质、特征和发展规律,使其理论化和系统化,军事社会学理论应运而生。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军事社会学研究不断深化,代表性著作和论文纷纷出版,学科研究框架基本确立,学科目录、课程设置、研究机构、学科语言系统的建设发展和学术成果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表明这一学科逐渐走向成熟。21世纪初以来的本土化研究阶段,江苏边防总队“兵情研究中心”采集储存了大量的抽样问卷数据,为中央军委了解当前部队建设情况提供了重要依据,推动了国防和军队建设。中国的军事社会学植根中国的国情和军队特点,建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在战争中的人道主义研究、军事职业的社会保障研究、军事社会学比较研究、军人利益研究、军队内外关系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探索。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军事社会学研究进入最佳时期。要抓住契机、携手并进、形成合力,以高质量军事社会学研究推动新质战斗力解放和发展,促进国防和军队建设高质量发展。

  在大会交流发言阶段,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宋林飞,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成伯清,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叶南客,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卫,军事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军事科学》执行副主编马德宝,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李钧鹏,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郑莉,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院长高蓓蕾,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王昌国,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思想理论战线》副主编吴爱军等10位学者分别围绕新时代中国军事社会学创新视角与标识性概念、社会学理论的困境与出路、军事社会学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积极作为、新时代强化中国特色军事社会学研究的思路与方向、新时代推进军事社会学研究需要关注的几个重大问题、马克斯·韦伯与战争理性化、新发展格局下退役军人职业地位获得研究、国防特色高校军事社会学建设与发展、社会学研究方法与军队政治工作智库创新发展、军事社会学理论建构问题之思等议题发言。在分组研讨阶段,与会专家学者分成“新时代军事社会学理论发展研究”“新时代军事社会学现实问题研究”两组进行小组交流发言。

  会议期间还举行了颁奖仪式。据悉,此次论坛收到全国全军军事社会学领域的论文90多篇,评选出31篇获奖论文。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常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