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学会发展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2024-06-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陈雅静)6月7—9日,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学会发展研讨会暨(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专委会会长及常务理事工作交流会在杭州西子湖畔举行。五十余位外国文学界、翻译界以及外语界的杰出专家学者以及二级分会会长齐聚杭州,共同探讨新形势下新质生产力发展对学术共同体以及学科建设的影响,思索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新道路。本次学术盛典围绕四大核心议题展开:新质生产力与中外语言文化交流、新质生产力与专业委员会高质量发展、当下中外语言文化比较研究的使命与问题、学术组织的发展与高质量学科建设关系研究等,因而极具时代性、前瞻性与引领性。 
  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迎来更深入的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广泛普及与快速进步已然渗透到包括学术界在内的各行各业,成为推动社会转型的关键力量。这些新兴技术正在重塑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影响社会组织的形态结构,引发人类社会的观念变革,催生生产力发展的全新形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学术组织作为专业知识生产与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面临着如何顺应这些变化趋势、提高共同体价值和发展质量的新挑战。  
  科技推动学术研究 
  大会开幕式由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袁智杰主持。浙江省社科联副主席陈先春致开幕词,他表示,新质生产力是具有“中国标识性”的国家话语,将其放入中外语言文化比较的视域中更能阐释其内涵和外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工作室首席专家、浙江大学教授聂珍钊站在“AI发展与未来文学”的理论高度,提出人工智能既是外语学科发展的威胁也是其助力,消除“人工智能恐惧症”、提高自身科学化程度、合理运用它的力量为学术研究造福是广大学者思想转型的关键。中英语言文化比较专委会会长、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周敏提出,学会的人才队伍建设与学科知识生产应正视新质生产力的创新,以适应快速变化的行业需求。 
  十余位专委会会长就学术研究如何迎接新技术并运用新生产力作了高瞻远瞩的学术报告,该环节由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院长朱文斌主持。中俄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专委会会长、大连外国语大学校长刘宏表示,此次会议是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五大领域之间的深度互动,新质生产力带来的高质量发展不仅强化了文学与其他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更让学者认识到“人是大语言模型,是知识的数据库”。外语教材研究专委会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从创新引领、人文关怀、文化赋能三个维度提出,此次会议站在时代的前沿为将来的“人机合作形式的文化创作”带来新的展望。翻译文化研究专委会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席教授王克非从“读译→学译→做译”的经历阐释了翻译在跨文化沟通与跨语言交际中的重要性,提出“翻译使有价值的作品在时间上延续、在空间上扩张、在心灵上传递”的重要观点。世界族裔文学研究专委会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罗良功认为,数据库建设是未来外国文学研究发展的一大方向,“数据是新型生产资料,是新时代学术发展的资本”,数据、算力、算法三者的有机结合可为高质量学会发展提供助力。中非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专委会会长、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谭惠娟结合学会发展的三个重要节点,强调了学术组织共同体情怀对学科建设与学人培养的关键作用。中外文论比较专委会会长、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汪洪章对当下中外文论领域的研究趋势与发展使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对西学东渐的漫长历史举例介绍,提出当下我国中外文论比较研究应超越比较诗学的传统模式,引入更多的价值判断和民族自信。戏剧研究专委会会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教授刘茂生从“未来人文实验室”的建设构想,畅谈了人文学科发展与机器学习、AI创作紧密结合的新趋势,并提出“AI作家”在“古代作家复活”与新生作家培养两方面的未来可能性。中日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专委会会长、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教授许金龙针对人工智能赋能学术研究的正反两面性,提出大数据模型在版权纠纷、公有性/私有性等建设难点上面临的挑战,阐述了“私有共同体数据库”存在的可能。知识翻译学专委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杨明明代表专委会会长杨枫报告了中国知识翻译学的发展历程与专委会未来发展的建设构想。外国儿童文学研究专委会会长、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教授张生珍报告了专委会近年来的学术活动与学会成绩,提出“学会—学刊—学人—学说”四位一体的建设思路。  
  学会发展实现数字转型 
  (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会长、杭州师范大学钱塘学者讲席教授、浙江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吴笛对专委会会长的系列发言进行了总结,他回顾了数年来的学会发展并勾勒了远期蓝图。就新质生产力发展,他表示,人工智能时代,似乎一切都可模拟,然而计算机和数据最难复制的就是情感和文化,正是情感和文化铸就了学术共同体的坚固基石和蓬勃发展。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张杰从新质生产力对外语学科发展的挑战入手,运用马克思主义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思维,提出“新质”的核心正是批判性思维和自我革新思维。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会刊Chinese Semiotic Studies(《中国符号学研究》,ESCI、Scopus收录)编辑姚婷婷汇报了会刊办刊历程与刊物特色栏目。该环节由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苏晖主持并总结。她表示,学会应发挥自身优势,助力本领域本学科在数字化转型和新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时代契机中迎难而上、再创辉煌。 
  常务理事自由研讨环节,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孙崇飞作引言,十余位学会骨干紧扣主旨议题为学会建言献策、各抒己见,可谓精彩纷呈、卓见迭出。杭州师范大学科研处副处长陈礼珍就新质生产力与学会发展潜力的关系展开探讨。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胡美馨以中非文学文化比较的全球南方视野和浙师大非洲文学研究团队建设为例,展示了中国学术话语国外传播的案例。大连外国语大学学科发展规划处处长彭文钊从语料库开发问题呈现了大外俄语专业发展的自身经验,提供了新质生产力与人文学科发展内在连接的可能。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苏晖就学会建档、国家社科基金统计、期刊建设等事宜展望了学会未来的发展方向。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王永从大数据与文学研究的关系畅聊了未来人文研究的新趋势,并汇报了学会主办第六届“求是杯”国际诗歌创作与翻译大赛的筹备情况。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吴光辉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关键概念在日本的翻译传播为例,阐述了西学东渐历程中被忽略的诸多问题。杭州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殷企平就知识生产与学术研究是否需要“全面拥抱AI”的命题提出了深入的批判性的建议。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教授应宜文从一系列国外文献和新兴科技手段对中国丝绸之路文明的研究入手,展现了一幅中外语言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画卷。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张孝荣从安师大外语学科发展经验阐述了把握新质生产力是否应超越“技术工具论”的哲学思考。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杨革新提倡在新质生产力面前应提前做好理念变革的准备,他结合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发展和相关期刊办刊经验阐述了新质生产力对文化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浙江文艺出版社王晓乐总编结合30余年在出版社担任编辑的实际经验,举例说明AI工具在排版、勘误、校对、数据搜寻方面对出版业和编辑业的实质性影响。杭州师范大学大学继续教育中心主任潘春雷回顾了杭师大外语学科十余年来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面前迎接挑战、求新求变、快速成长的蜕变历程。 
  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孙立春主持大会闭幕式。杭州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殷企平宣读闭幕辞,他总结,本次会议在新技术在学会管理和服务中的应用、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新时代转型、学会未来发展的战略规划与模式调整、新技术赋能下的思维转型与跨学科融合等重要议题上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研讨,在新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关键节点为国家一级学会的道路指明了方向。 
  本次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专委会会长及常务理事工作交流会的成功举办,展现了学会积极而理性地把握新质生产力时代的发展趋势,稳定有序推进行业转型,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知识交叉,优化人才队伍建设与智能化管理,强化学术组织的国际影响力,实现高质量可持续良性发展的决心。 
  本次会议由国家一级学会(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与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共同主办,(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中英语言文化比较专业委员会承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