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三期江苏经济社会热点观察学术沙龙聚焦“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4-05-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吴楠)近日,由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主办、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江苏经济国际化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和江苏大学财经学院承办的“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学术沙龙在镇江举行。来自江苏省内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40余人参加。
  开放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良好制度环境
  南京大学商学院副院长于津平在致辞中表示,新质生产力和高水平开放是我国发展的重要议题,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好的制度,而开放可以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创新要素、投资、人才等,而开放可以引进国外的创新要素、投资,集聚国际化人才、国际先进产业,进一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推进器。”江苏省社科联党组成员、秘书长程彩霞在致辞中表示,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次沙龙搭建高端学术交流平台,聚焦如何进一步激发中国经济向心力,引领高质量发展,是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和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江苏经济国际化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和江苏大学财经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导向,服务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举措。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被赋予了新使命和新担当。江苏大学副校长陈红在致辞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支撑,需要不断扩大制度型开放,以制度创新,深度结合全球发展,以更优营商环境,聚合全球更高质量的资源要素,形成更为强大的新质生产力。
  以内外交融系统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主旨报告环节,江苏开放大学校长丁荣余在题为“以内外交融系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发言中提出,从对外开放,到开放型经济,到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开放相关的概念不断变化。当前我国内外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他在分析当前我国面临的内外环境之困后提出,要从资本、数据、人文、科技四个方面,系统化设计、构筑内外交融的系统,为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创造更加良好的基础,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他提出,新质生产力发展要看清宏观格局和战略方向,遵循和引领科技创新,把准产业的发展方向,培养创新创业团队和人才。
  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志高谈到在发展新质生产过程中如何推动创新转型和因地制宜。他认为,过去单打独斗的模式很难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协同创新是时代主流,这包括区域层面的协同、产学研协同、政府和市场的协同、产业链协同。他表示,在新一轮产业转移升级过程中,无论是智能化、数字化,还是绿色化,考量的是一个地方的政府和市场的混合创造能力,而非仅考量市场的行为。
  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钟山职业技术学院校长蒋伏心以“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为题发言。他表示,一个理论的提出到成熟,在实践中需要很长时间,要深入学习阐释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新质生产力是改造自然的能力,这个定义的落脚点是能力,不是指产品和技术。新质生产力评价标准是全要素生产率,只有当每个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都提高时,我们才能说新质生产力在中国大地上铺开了。他建议,要深入学习阐释新质生产力理论,从新科技、新模式、新动能三个视角发现一个地方的新质生产力或发展新质生产力可能存在的障碍。
  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张二震介绍了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新变局,并针对中国今后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出一些思考。他表示,国际经济格局、动能、价值链分工模式、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均发生了变化,并分析了价值链区域化、本土化、多元化,以及治理平台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他建议,在经济全球化新变局下,推进中国对外高水平开放,要有科学评价的指标,如以“出口贸易国内增加值”“出口技术含量”“高技术产品占比”等为指标;要培育新的比较优势,重视发掘超大本土市场规模优势,产业聚集优势,强大国内配套能力优势等,重塑国际分工和合作的新优势;要以制度型开放新举措推进高水平开放;积极参与和引领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 
  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制度型开放体系
  在专家交流环节,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韩剑提出,以创新主导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本质上是一个开放型系统。如何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制度型开放体系,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重点。他提出,要加快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制度型开放体系,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创造新规则、新标准、新管理;要对标高标准经贸规则,因地制宜根据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转换;要根据数据、人才、技术、资金等高级生产要素制定一套全链条、全领域的便利化服务体系;要靠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跟政策链深度融合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发挥标准国际化作用,促进科技融合方面形成新的突破;在开放与安全方面,构建一套更加安全的风险防范体系。
  江苏大学财经学院院长胡绪华以“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时空收敛性分析”为题发言。他将组群异质性纳入到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框架,基于共同前沿理论构造SBM-MML指数,针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指标收集整理近年来制造业数据,对中国2012-2021年30个省级行政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构建时序和空间两个维度的收敛模型,全面考察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特征。他通过研究提出,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出较为显著的组群异质性,东、中和西部三大地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均呈增长趋势,其中东部地区最高、西部地区次之、中部最低;且东部地区生产技术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技术差距与之在日益缩小。
  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尤宏兵、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江可申、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尹敬东、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申俊龙、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刘厚俊等进行交流发言,于津平进行会议总结。淮阴师范学院副校长张言彩、金陵科技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顾晓燕等主持会议。
  据悉,本次活动是江苏省社科联2024年度社科学术社团及社会智库主题活动资助项目,系江苏经济社会热点观察系列学术沙龙2024年第三期,旨在整合各界资源,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学术交流,发挥咨政建言作用。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学术沙龙现场  (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提供)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