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力量:东西部协作与乡村振兴》新书发布会在穗举行

2024-05-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会议现场 通讯员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永杰 通讯员 广大宣)5月28日,《国家的力量:东西部协作与乡村振兴》一书在广州大学举行新书发布会。中国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主任黄承伟、副主任谢中武,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区域协作促进处(革命老区工作办公室)副处长(主持工作)唐咸武,广州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专职副主任尹自永,广州市协作办副主任陈震,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区域协作促进处副处长张仁红,贵州省黔南州乡村振兴局副局长谢义鹏,华中师范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陆汉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营销中心主任兼教育分社主任王斌,广州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魏明海出席发布会,来自中国乡村振兴发展中心、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州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广州市协作办、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农业农村局等单位的其他相关领导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广州大学的专家学者等参加发布会,会议由广州大学副校长张其学主持。
  首部东西部协作专著
  《国家的力量:东西部协作与乡村振兴》一书以协同治理理论、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共同富裕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在10个中西部受扶省份、9个东部帮扶省份调研获取的素材为依据,对东西部协作的基本要素、主要维度、关键机制与未来面向四大部分内容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分析。从历史维度出发,探讨东西部协作的发展脉络与未来面向,重点分析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战略背景下东西部协作的经验与成效;从现实需求出发,对东西部协作成效、经验、问题、原因和对策进行探讨;从理论要素出发,就东西部协作有效运转的基本要素主要维度、核心机制与未来发展进行分析。
  据介绍,该书凝聚了广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谢治菊团队对东西部协作长达五年的跟踪调查与深入研究。在这五年中,团队调研和触达全国19省100多个县500多个村庄,深度访谈了帮扶干部、在地干部、企业代表、项目负责人、社会组织代表、受益农户、一般农户等3800人次,是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全国首部东西部协作专著,得到中国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主任黄承伟、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郁建兴、南京大学教授周晓虹、复旦大学教授熊易寒、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左停等联袂推荐。
发布仪式合影 通讯员供图
  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并重
  魏明海在致辞中介绍了广州大学对口帮扶贵州、西藏和新疆的情况,并对新书发布表示热烈祝贺。
  黄承伟谈到为此书做序时表示,《国家的力量:东西部协作与乡村振兴》新书的发布体现了广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在调查研究和经验总结方面的成果,为过渡期后常态化东西部协作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他指出,此书既充分体现了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又立体展示出理论高度和实践深度并重的特征,对于希望更全面、更深入了解我国新时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这一波澜壮阔历史进程的广大读者,不失为值得一读的参考书。
  谢治菊在介绍新书创作过程时结合自身人才引进的经历指出,东西部协作彰显了中国政治和制度优势,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努力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措施。《国家的力量:东西部协作与乡村振兴》一书旨在探讨我国东西部协作政策实践,尤其是广东与贵州、广西的东西部协作经验做法,以期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王斌在线上发言中强调,谢治菊教授及其研究团队致力于我国乡村振兴领域的研究,常年奔走在乡村振兴调查一线,书中大量的一手数据、案例、访谈内容,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全国首部总结展示东西部帮扶的学术著作,本书非常适合向我国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的广大党政领导干部以及政府、企业、社会各界相关读者推荐。
  陆汉文在推介新书价值时指出,“书是认识人的媒介,人是理解书的根据”,此书立足东西部协作这一复杂领域、将国内关于东西部协作的研究提升到比较高的理论水平,并与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对话,彰显出较强的学术驾驭能力和理论提升能力。
  谢义鹏在发言中表示,本书从历史的维度、理论的高度、实践的角度和情感的温度,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对口支援到东西部协作,从制度设计到实践检验,为我们娓娓道来东西部协作与乡村振兴的历史变迁、制度变化、成效变现,既是对东西部协作庞大理论体系的收集归纳、研究分析与提炼升华,又立体呈现了具体工作实践的成效总结、问题不足和对策思考,独到的理论视野与生动的实践体验互相配合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串联,形成统一。同时,写作团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浓厚的为民情怀,在本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新书《国家的力量:东西部协作与乡村振兴》 通讯员供图
  新书揭幕发布仪式后,与会人员参加了“过渡期后常态化东西部协作机制”研讨会。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