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金融科技与数字经济发展高层论坛举行

2024-05-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段丹洁)5月26日,由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主办的第四届金融科技与数字经济发展高层论坛在京举行。论坛以“建设金融强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来自金融领域学界和业界的与会专家分别用真实的案例和扎实的理论,揭示了金融科技在实际应用中的巨大潜力,共同描绘了以新质生产力建设金融强国的美好蓝图。
  新质生产力助力金融行业发展
  2023年,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达到了18766.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2.9%,并继续呈现健康增长趋势。中共北京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张颖表示,数字经济成为了北京“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对构建北京现代经济体系的支撑作用也日益凸显。未来应加强政策支持、坚持守正创新、鼓励协同攻关、推动场景应用,通过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增加高水平人才供给。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孙志军表示,当前,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我国全社会的共识。从历史来看,技术变革和产业革命都离不开对应的金融体系支持,要加强金融强国建设,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其中,金融强国建设需要具备强大的人才队伍。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快在数字经济、金融科技等领域的学科专业布局,通过政产学研合作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ChatGPT等AI大模型的快速发展,展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强大潜力和广泛应用前景。工银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永红介绍了AI大模型的概念、特点、应用及其带来的变革,同时探讨大模型在伦理和安全方面的挑战。成本问题、技术融合、模型的偏见性和公平性问题、数据隐私保护等都是当前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尽管面临诸多挑战,AI大模型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前景依然广阔。从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到优化内部运营流程,从智能风控到智能投研,AI大模型正逐步渗透到金融行业的各个环节。未来,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AI大模型在金融领域会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北京分行副行长徐卫杰看来,专精特新企业以其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的特点,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未来金融机构需要加强与专精特新企业的沟通,深入了解其特殊需求和发展规律,培育看未来的专业能力,加大金融供给侧改革,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模式和产品,以满足企业的多样化需求。
  华夏银行信息科技部副总经理王彦博介绍了数字经济时代以量子金融科技赋能金融新质生产力。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金融逐步聚焦形成了消费数字金融、普惠数字金融、产业数字金融三种主要业态。在产业数字金融领域,风控模型在训练时往往面临样本量小、数据不平衡等问题。利用量子神经网络等技术,可以在训练样本量极小的情况下,实现高效的智能风控。新质生产力的特点在于创新和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研发应用,量子技术作为新赛道,将为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突破。
  关注和利用数字经济的潜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尹志超与大家分享了数字经济与中国家庭风险的相关问题。在数字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以促进电商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其中“电商下乡”政策颇具代表性,研究聚焦于该政策如何影响农村家庭的财务脆弱性。双重差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电商下乡政策显著降低了农村家庭的财务脆弱性。具体而言,“电商下乡”政策实施后,家庭的财务安全性得到了提升。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农村家庭能够通过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增加收入来源,从而降低财务脆弱性。因此,在未来的政策制定和实施中,应继续关注和利用数字经济的潜力,更好地改善农村家庭的经济状况。
  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周道许的发言围绕做好金融科技安全,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展开。金融科技的发展赋予了我们前所未有的洞察力、强大的计算能力以及无限的创新可能。随着金融基础设施的自主可控和金融科技自主创新的全面提速,安全问题、愈发重要。我们不仅要关注核心业务系统的安全性,还要重视数据的保护。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同时金融监管部门也制定了多项监管标准,在完善数据管理系统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随着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与人机交互的问题日益突出,模型偏见、数据结果的不可解释性以及隐私保护和伦理问题逐渐显现。金融科技需要安全船锚,才能在风浪中快速前行。
  数字金融的发展,正是新质生产力在金融领域的具体体现。北京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创新产品部负责人段力畑谈到,数字金融时代,劳动者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金融从业者,而是包括了掌握金融科技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劳动资料也从传统的金融工具扩展到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劳动对象则更多地指向了数字化、信息化的金融资产和金融服务。同时,数字金融的发展也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支持,只有不断创新、优化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才能推动数字金融的持续发展。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