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资源安全与经济科学研讨会”在厦门大学举行

2024-05-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译心 李永杰)5月25—26日,第五届“资源安全与经济科学研讨会”在厦门大学召开。会议由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王亚南经济研究院、邹至庄经济研究院联合主办,以“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为主题,邀请到国内外学术界和政策界知名学者共聚一堂,深入探讨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相关议题。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深入剖析人类活动需求与资源供给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资源在当前和未来的配置规律及其实现问题。这门学科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理论框架,更是应对可持续发展挑战的重要工具。
  关注资源安全与经济学
  25日上午,会议开幕式隆重举行,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林明、福建省自然资源厅二级调研员刘顺桂先后致开幕欢迎辞。
  林明提到,厦门大学经济学科从2018年起举办“资源安全与经济科学研讨会”,今年已是第五届,研讨会为全球资源环境经济学和相关经济科学的学者提供了交流平台。厦大经济学科有近30位教师从事资源环境经济学相关研究,借此研讨会,老师们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外学术资源,深入探讨交流资源安全与经济科学相关议题,促进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发展。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涵盖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能源利用等多个领域。它关注人类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和环境保护政策,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刘顺桂围绕本次研讨会“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这一主题介绍了当前行政管理实践中亟需学术研究支撑并提供智慧解决方案的难点、重点。他提到,在当前资源约束趋紧的条件下,如何找到一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希望各位专家畅所欲言,不吝真知灼见,为自然资源管理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指导。
  近年来,许多学者运用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能源利用、碳排放、水资源管理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建立模型、进行预测等方式,揭示了这些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这些研究不仅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在主旨发言环节,四位来自国内外知名大学的专家学者先后带来了精彩的主旨演讲,围绕碳定价、全球气候变暖政策研究、气候变化对农村信贷风险的影响、多能集成系统中各可再生能源的减排潜力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分享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段茂盛比较了两种最常用的碳定价工具:碳税与ETS,并论述了中国选择使用ETS作为减排政策工具的原因。随后,段茂盛对中国碳市场的特征做了简要总结,论述了全国ETS在覆盖范围、总量设定、分配方法、与其他政策工具的协调、履约豁免、中央与地方责任划分等方面的特点。段茂盛强调,当前研究者使用的众多评估ETS效率和影响的定性和定量方法中,在理论的严谨性、适用性、数据要求和结果应用等方面各有优劣,建议学者在研究相关问题时综合考虑所研究的具体问题、研究目的、数据可得性选择具体研究方法。最后,段茂盛简单介绍了中国核证自愿减排市场的发展情况,并提出后续发展应遵循以减排质量为第一位,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效益,避免双重计算等。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经济学终身教授李传忠介绍了利用定量综合评估模型对全球气候变暖政策的一系列研究。其中一项开创性的成果是Golosov et al. (2014)的理论,李传忠在该模型的基础上以更加合理的效用函数、生产函数以及折旧的假设,得到了更一般化的最优碳税显性公式。李传忠认为,碳税公式除其它参数外,还取决于增长调整的消费贴现率的加权调和平均值。李传忠还将文章结论和著名的DICE—2016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并在英法政府建议的时变贴现率方案下利用现实数据估算了碳税。李传忠的研究从经济学视角拓宽了之前的文献,且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方法去思考和计算最优碳税。
  杜克大学尼古拉斯环境学院终身教授张俊杰在其报告中剖析了气候变化对农村信贷风险的潜在影响。他指出,作为金融系统核心力量的银行,其风险承担能力在气候变化的冲击下,通过实体经济的传导,将直接关联到金融的稳定。鉴于农村商业银行主要业务聚焦在县域的涉农领域,风险分散能力相对有限,在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时面临着一定困难。张俊杰通过对高频天气波动与个体信贷记录的精细分析,全面评估了包括热浪、霜冻、洪水和干旱在内的各种物理风险对农村信贷质量的实际影响。其研究结果显示,高温天气的加剧会导致年末逾期本金和利息的上升,而极端降水天气则对农村信贷质量产生长期的不利影响。此外,张俊杰还进行了气候压力测试,揭示了气温模式的变化是农村贷款违约的主要驱动因素。他强调,为了降低农村银行等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实施生命周期气候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张炳在报告中提出了一种纳入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评估与优化框架,探讨了多能集成系统中各可再生能源的减排潜力以及空间结构上的最优设计。他指出,可再生能源与电力负荷分布的不均匀给供电灵活性带来困难,寻找可再生能源的最优部署路径是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和碳减排的核心战略。随后,张炳介绍了基于经济成本最小化的多种发电电源调度模型,并展示了模型预估结果。最后,张炳强调了储能在调整可再生能源供需错配的作用,并倡导学者关注资源价格机制设计和匹配机制等话题。
  推动资源环境经济学进一步发展
  除主旨演讲嘉宾之外,还有来自复旦大学、福建省煤田地质勘查院、暨南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厦门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按高校单位音序排列)的近40位专家学者参会,其中16位学者先后报告,并同与会嘉宾进行了深入热烈的交流讨论。
  26日下午,研讨会圆满落下帷幕。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极具现实意义的学科,不仅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和应对资源与环境问题,还为我们提供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和路径。在未来,随着人类对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和广泛,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本次研讨会旨在为全球资源环境经济学和相关经济科学的学者提供交流平台,利用国内外学术资源,促进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发展,逐渐形成厦大经济学科的新特色、新优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