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时代大科学装置引领科技创新 促进高质量发展

2024-05-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世纪80年代,中国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为标志开始了大科学装置建设的新阶段。之后以中国科学院为主导,陆续建设了一批大科学装置。目前,全国共有96个大科学装置,其中已经运行的有65台,在建的有23台,准备建设的总共有8台。这些大科学装置主要涉及能源、生命、地球系统与环境、材料、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间和天文工程技术7个科学领域。我国的大科学装置目前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这四个经济发达省份,共51台,占中国大科学装置总数的一半以上。毋庸置疑,大科学装置在提升国家科技实力、增强综合国力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设施。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国际间科技竞争加剧、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创新加快,更需要在总结过去丰富经验的基础上,从“需求导向、AI融合、机制完善、开放合作”四个方面考虑新时代大科学装置高效引领科技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

  坚持需求导向,强调提高大科学装置的投入产出效益。需求导向要以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国家安全需求、产业重大需求为主要目标。围绕国家远景目标纲要和中长期科技规划,承接相关的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和项目,以重大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数量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另外,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一些行业先进企业围绕其主业和未来布局,组织不少应用基础研究、甚至是基础研究。大科学装置与这些企业合作,以合作研发技术和新产品的市场效益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大装置通过对新物理机制和新工程应用的探索,不仅服务于金字塔尖的科学问题,同样可以为解决产业实际问题产生关键性贡献。

  加快AI融合,推进大科学装置相配套的算力、算法和数据(大数据库)等能力建设。AI等数字化技术正在以难以预料的速度深刻改变科技、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相关的是,AI等数字化技术具有明显的嵌入性、支撑作用和倍增效果,大大推进了交叉学科的研究和跨界创新。大科学装置处于国家科技条件和研究能力的顶尖地位,必须在若干个重要领域引领跨界创新和AI融合。同时,考虑到AI时代的技术特点和最终服务之间的关系,大科学装置要组织若干典型场景(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等)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形成“交叉学科研究+跨领域技术研发+AI融合+解决方案”能力闭环。

  配套进行机制完善,重点完善投入产出机制、市场化创办机制和优胜劣汰机制,以及相关的评估和激励办法。完善投入产出机制可以通过承接以国家需求为主的研究项目、积极寻求与企业合作、带动地区产业和人才集聚与地方政府合作三个渠道获取资金。国家减少直接资金投入,但同时制订相关政策推动其与产业界的合作,例如支持新研发成果的试用、示范及推广。市场化合作创办机制主要是鼓励民间力量(先进企业、优秀团队等)牵头创建大科学装置,并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按市场化手段推进建设和运行,成为国家大科学装置体系的必要补充。优胜劣汰是国家大科学装置健康运行、及时止损的必要保障,通过以结果论英雄,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格局。对于一些成果不显著、团队能力弱、资金缺口大的大装置,可以考虑重组、托管、甚至关停等。对于优秀大科学装置及团队,则须给予荣誉、物质等奖励。

  主动稳妥推动大装置设施在国际基础科学研究的深入合作,促进人类科技水平的共同进步。尤其是处于当下国际变局中,以中美为主导的全球科技合作竞争的大背景下,在合适的范围内积极开展基于大装置的国际基础科学研究。以大装置设施中的光源型设施为例,美、日、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利用先发优势,通过基础科学研究的积累质变,取得产业技术的关键性突破。比如,在半导体产业,美国ALS同步辐射光源开放与包括日本JSR在内的非本国公司进行合作研发及线站建设,催生了当前13.5nm极紫外光刻工艺的上下游产业技术。JSR等公司也成为13.5nm极紫外光刻胶的重要供应商之一。 

  (鲁俊群,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应马可、陶海青,之江智慧场景研究中心)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