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围绕”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构建

2024-05-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民族理论作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起点上,一定要秉承“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准确把握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可以着眼于五个方面的实践,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加快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从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围绕“未来图景”深化对“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的研究

  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加强对“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的研究,为全面贯彻践行“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一是与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趋势和中国式现代化等未来图景相适应,从理论层面进一步加强对“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的研究,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领悟贯彻共同体理念的效度和精度,使“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以“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二是秉承共同体理念,从实践层面加强对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理念基本现实路径的研究,通过多渠道、多路径的培育和学习,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当然,“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源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实践,其内在逻辑要求在培育“四个与共”理念的全方位实践中要不断深化其理论研究,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围绕“精神动力”强化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实践证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在逻辑要求。因此,进一步强化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研究,在目前就显得甚为必要和迫切,其核心内容涉及“文化精神、道德规范、价值体系和认知模式”等方方面面,例如,如何正确处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等,其内在逻辑主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价值体系。

  围绕“五个认同”优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逻辑主线,既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因此,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优化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一是要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这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综合研判,当前学术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及其意识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分别是“心理过程或是心理意识、民族观、国家认同”三种理解。可以说,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认知层面的深入,到情感层面的认可与接受,到行为层面的展现,是逐步深入的过程,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有效培育“五个认同”。二是要正确把握并处理好各民族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有效引导各民族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56个本民族意识都要服从并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便于从整体上有效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三是强化对如何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与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究竟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对我们党在新时期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探索和研究,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现代文明教育和核心价值观培育,加快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心理归属意识和自觉认同。

  围绕“实践面向”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共同体、如何建设这个共同体是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根本内在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有理论与实践两个基本面向,就目前而言,主要是实践面向的研究和探讨。可以说,目前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其实践概念和实践理论的研究和深入探讨。因此,如何通过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过程,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进行归纳总结与提炼概括,形成科学有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已刻不容缓。就理论维度而言,相关研究要从哲学、民族学、政治学与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视野出发,主要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及与其紧密关联的民族关系、民族国家关系、共同理念(价值)与共同体类别等观念的内涵外延、原则特征与价值意义等方面来展开,要清晰而科学地揭示民族及其文化的社会本质属性,厘清民族与语言和宗教的关系,深入把握其理论及思想体系;从实践维度来说,相关研究应主要围绕一系列现实社会中针对性比较强的问题来展开,比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解决新时代我国多民族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其重要现实价值,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基本路径、政策和措施,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及意识在不同民族和东中西部等区域之间的宣传、培育和认知情况以及如何促进有效铸牢及其正确认知等方面,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研究需要更加务实一点,应接地气,做到真正贴近各民族的日常现实生活本身,渗透于各个民族个体生活实践的具体生活细节之中,成为实践理论及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围绕“中国问题”完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为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科学研究指明了方向。一是要立足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现实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状况,做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二是要“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把准研究方向”,基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本土研究视角和国际视野,超越各学科的“自留地”,通过多学科共同攻关,加强并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以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三是通过科技评价体系的优化和科研政策的实践创新,遵循“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评价导向,注重并多举措激发广大专家学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加强青年专家学者的合理选拔和培养,围绕方向引导、搭建平台和创造机会,引导并鼓励他们潜心钻研、厚积薄发,着眼于本土研究提炼出立足中国历史、指导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的原创性理论,从而围绕“话语权”实现国际性的学术对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客观地讲,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目前已经是一种客观性的社会存在,并非是要不要进行构建的问题,而是如何对其进行优化使其如何构建得更加科学、更加完备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逻辑主线,加快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质和量方面都得到高水平的发展,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理论支撑和社会基础。

  (谭贤楚,湖北民族大学教授;张明波,湖北民族大学)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