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阐释

2024-05-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影响深远,在于其以深刻的学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性、以完备的体系论证其理论的科学性。习近平经济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篇,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经济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认识的最新成果,是“一块整钢”。从体系上和学理上对内涵不断丰富拓展的习近平经济思想进行研究阐释,对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推动我国经济在回升向好中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一、习近平经济思想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既是中国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光明之路,也是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的正义之路。一百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经济思想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回答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如何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路径问题,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四梁八柱”。

  首先,习近平经济思想正确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定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信仰信念、政策主张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其次,习近平经济思想完整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别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所具备的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独有特征,使之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呈现出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更拓展了全球南方国家选择现代化的实践路径。最后,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刻剖析了中国式现代化产生的历史文化渊源。“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

  二、习近平经济思想科学论证了新质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国家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从质量变革上看,中国的产业体系在升级,曾经风靡全球的义乌小商品正在被生态产业化的“新三样”所取代。从效率变革上看,当互联网革命进入移动互联时代,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支付效率、流通效率,近年来迅猛发展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更是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颠覆性影响。从动力变革上看,过去那种靠资本、劳动等要素大量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创新驱动成为新的动力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普遍实行的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使人民当家作主,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创造了基本制度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力显著提高,间接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新时代以来,新质生产力在实践中形成,对知识、技术、数据等先进生产要素进行创新性配置,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向新质生产力充分涌流、高效集聚,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今年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年,共产党代表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一手抓深化国企改革、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企业,一手抓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加快形成新型生产关系。

  三、习近平经济思想科学设计了以板块、城市群和流域为主要形态的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

  党的十九大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七大战略之一。党的二十大评价新时代十年的区域重大战略“具有全局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首先要考虑人口基数问题,考虑我国城乡区域发展水平差异大等实际。习近平经济思想运用系统观念,将广土巨族有机规划为“四大板块”(东、中、西、东北)、19个城市群和两大流域(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共同组成畅通国内大循环的空间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强调,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对接,加强与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融合联动。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强调,创新东中西部开放平台对接机制,深化与东中部、东北地区务实合作。“四大板块”同区域重大战略的流域、城市群协同联动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一大原创性贡献,这折射出新时代以来我国区域发展出现的新变化。伴随深圳兴办特区、浦东开发开放、重庆设直辖市等标志性城市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习近平经济思想由此创造性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辩证法: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这一方面要求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另一方面要求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

  四、习近平经济思想科学擘画了以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为基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

  2023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强调,人类发展进步的大方向不会改变,世界历史曲折前进的大逻辑不会改变,国际社会命运与共的大趋势不会改变。习近平主席指出:“人类社会休戚相关、福祸相依,各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应该为实现共赢、多赢凝聚最大共识。这是中国看待世界和中美关系的基本出发点。”习近平经济思想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重塑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全球文明的竞争合作新范式。

  在经济发展上,中方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团结全球南方国家将发展议程置于全球议程的中心,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普惠包容的方向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与国际社会深化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及产业合作,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推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增强创新资源的全球配置能力,推动各国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政治安全上,中方提出全球安全倡议,提倡安全不可分割的原则,反对军备竞赛和单边制裁,认为国与国之间的身份认知最为重要,合作共赢是时代潮流、即使是竞争也应该是共同进步而非零和博弈,尤其不能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泛安全化。在人文交流上,中方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主张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强调执政党在本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领导作用,愿同各国各政党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携手同行世界现代化之路。

  (刘启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栾永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