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

把牢方向 潜心治学(中央和国家机关创建模范机关标兵单位)

2024-06-07 来源:人民日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历史研究院位于连通古今的“文化之脊”——北京中轴线北延长线上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文化综合区。古意盎然的楼宇上,一个硕大的篆书“史”字悬挂其间,彰显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于2019年1月3日,主要职责是统筹指导全国历史研究工作,整合资源和力量制定新时代中国历史研究规划,组织实施国家史学重大学术项目,讲好中国历史、传播中国文化,建设成为全国性的中国历史综合研究中心、中国历史研究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世界上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历史研究机构。
  “我们始终坚持把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责任,持续推进政治机关建设,走好第一方阵,建设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高翔说。
  中国历史研究院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第一议题”来学习、“第一遵循”来贯彻、“第一政治任务”来落实,深入推进政治机关意识教育和党员“第一身份”意识教育。成立专项工作处,建立特殊交办任务全流程无缝隙督办机制,围绕贯彻落实重要指示批示,制定工作方案,精心组织力量展开研究,5年多来累计高质量直接完成重大交办任务53项。
  “中国历史研究院是学术机构,更是政治机关。要持续深化政治机关建设,把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价值取向贯穿到历史学学术研究、课堂教学、教材编写、成果评价、人才培养等各环节,以高质量党建推动新时代中国史学高质量发展。”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党委常委李国强说。
  中国历史研究院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历史院党委常委会、院务会、机关办公会制度,理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研究所三级管理体制,把党的领导贯穿各项工作全过程。以党支部建设为抓手,把支部建在研究室,研究室负责人同时担任党支部书记,落实党委委员联系党支部制度,党支部书记向党委委员定期报告落实“三会一课”情况等,确保党的组织生活制度落在实处。
  “我的工作既是党建一线,也是科研一线。”科研管理处处长郭子林同时担任党支部书记。他说,每月支委碰头讨论支部工作,召开党员大会传达学习最新讲话、文件,平时经常与党员同志谈心交流,大家的党性更加坚定,立场更加鲜明,开展科研工作的劲头和热情更足了。
  作为业务处室骨干,郭子林和同事参与了多项重要任务,如《(新编)中国通史》(《中华民族史》)纂修工程、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等。“许多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我们始终把党员第一身份挺在前面,确保高质高效完成任务。”郭子林说。
  一方面,科学理论引领学术研究;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术优势,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
  中国历史研究院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工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阐释工程”,在院属期刊开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等专栏。同时,积极利用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以传播正确历史观为己任,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参与制作《典籍里的中国》等大型历史文化类节目,推出普及性历史读物《十件文物里的中国故事》《世界简史》,中国考古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推动全社会不断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为推动形成全国史学研究“一盘棋”,中国历史研究院组建学术委员会和学术咨询委员会,建立全国主要史学研究与教学机构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学者工作室”,实施“中国历史研究院兰台青年学者计划”;创办《历史评论》《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推动形成史学期刊集群,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学术研究只有坚持正确方向,才能发展和繁荣,进而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我们要始终坚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持续采取领导班子成员领学促学、实施青年理论学习提升计划等一系列举措,引导全体同志站稳立场、把牢方向、潜心治学,充分发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史学功能,努力开创新时代中国史学繁荣发展新局面。”李国强说。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