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何而来?在当代社会如何实践?

2024-06-05 来源:央广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央广网北京6月4日消息(记者王晶)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何而来?在当代社会是如何实践的?来自全国多家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展开深入交流。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康震谈表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从中华文明5000多年传承、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双重历史逻辑中走来的;是从不断扬弃传统文化、认知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危机中走来的;是从百余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苦实践中走来的;也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奋斗中走来的。
  与会嘉宾表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贯通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要提升学术创新能力,立足中国田野、研究中国实际、发展中国理论,汲取国外有益学术成果,培育高水平社科人才队伍,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出发点
  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共同塑造了其整体特征,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价值观念和文明体系。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麻国庆表示,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出发点,也是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揭示其演进规律的基础。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党委常委李国强认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阐明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核心要义、内在要求、必由之路,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当代社会相适应、同现代化进程相协调,更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敦煌文化凝结着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精粹,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表示,敦煌文化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不仅展示出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也彰显着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重要时代价值。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创始院长、博雅讲席教授钱乘旦认为,现代化意味着社会的全方位变化,也意味着人的思想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伟大变革,也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文明大融合,其规模之巨大、内容之深刻是前所未有的。
  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康震认为,只有深刻认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逻辑与当代实践,才能深刻领悟“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思想内涵,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康震表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本质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审视反思传统文化,使马克思主义真正中国化,真正能够解决中国问题;同时,又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来丰富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他强调,经历马克思主义洗礼后的传统文化,以及拥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本质内涵。它致力于破解包括西方式现代化、其他社会主义式现代化所面临的危机和挑战,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宏大叙事与伟大实践的积极展开。这就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历史逻辑与当代实践持续发展的必然理想场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明史、世界史、社会主义史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其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其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深层体现。“两个结合”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创新性而产生出无穷的创造力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杨艳秋表示,中华文化表现出一种革故鼎新、不断转化和创造的内在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因为内蕴着这种创新性而产生出无穷的创造力。要在赓续中华文明中开拓前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院长罗群认为,中国历史整体发展使中华民族各民族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这种对统一的共同追求,成为凝聚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
  钱乘旦表示,总结100多年的成功经验,中国始终沿着符合自身国情的道路前行,始终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世界各种不同文明,虚心学习各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成功经验。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一级教授韩庆祥表示,新时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充分彰显出来是“第二个结合”的逻辑起点,又一次思想解放、造就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第二个结合”的价值点,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第二个结合”的落脚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袁征说,我们应注重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来面向国际社会传播新时代中华文化,充分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宣传中国的价值理念,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贡献。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