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将湖南打造成国家重要战略腹地

2024-05-16 来源:湖南日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当前,湖南应按照“牢牢把握自身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定位”要求,以“三个高地”建设为关键抓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湖南打造成国家重要战略腹地。
  加快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优化调整重大生产力布局的必要之举,是新发展格局下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战略考量。湖南地处“一带一部”特殊区位,作为培育中部地区新质生产力和新增长极的重要承载地,在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的“湖南要牢牢把握自身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定位”要求,以“三个高地”建设为关键抓手,充分发挥湖南作为经济交通重要枢纽地和湖湘文化底蕴深厚的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湖南打造成国家重要战略腹地。
  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厚植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基础
  先进制造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载体,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要阵地,是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保障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关键。2023年湖南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达51.3%,实现历史性突破。与此同时,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等产业仍是湖南经济支柱,其税收在全省制造业税收中占比超6成,是支撑先进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必须坚持统筹发展。
  一方面,应持续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规模实力。实施好“3+5+3”标志性工程,加快建设“4×4”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先进储能材料、先进硬质材料、输变电设备、新能源汽车、现代石化、生物医药6个具备竞争优势和潜力的产业集群发展。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先进制造业的赋能升级作用。依托长沙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中南智能算力中心等平台,推进传统产业的两化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的数字化、绿色化技术在传统产业的结合运用,发挥先进生产力对传统产业的提质升级作用,稳固经济发展的“压舱石”。
  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撑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必须以科技创新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支撑,打造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大后方”。2023年,湖南省科技研发投入强度、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等创历史新高。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一方面,应坚定打好科技创新攻坚战。以“十大技术攻关项目”为指引,围绕高端机器人、特种材料等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建设由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牵头、以科技领军企业和龙头企业为主导的创新联合体,建好用好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突破一批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产品和环节。另一方面,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引领重点产业链发展。以制度为保障、以市场为主导、以企业为基础、以人才为核心,推动“两个70%”等激励政策落地实施,提升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和质量。可借鉴山东省“一企一策”方案,联合“链主”企业基于核心技术开展重点产业链的延链、补链与强链方案研究,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竞争力。
  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深度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必须将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成为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以其引领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必须坚持以改革开放激活发展新动能,向改革要动力,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必须坚持向开放要活力,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激发经济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
  一方面,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聚焦长株潭一体化、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先进制造业发展三个重点改革创新领域,落实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完善知识产权监管保护,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尤其是激发中小微企业创新活力,更好支持经营主体稳预期。另一方面,鼓励探索创新试点。围绕推动长株潭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推动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建设、实施对接融入国家重大战略三个标志性工程,发挥中非经贸博览会、湖南自贸试验区等平台优势,加强外资招引,推动优质产能和装备高质量“走出去”。围绕优势产业、重点领域、前沿方向,紧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推动“湘商回归”。
  构筑湖湘文化新高地,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的磅礴力量
  除产业和科技力量外,国家战略腹地还是开放包容的文化空间,具备独特的文化影响力和凝聚力。湖南拥有独特而厚重的湖湘文化,同时是文化和科教大省,拥有137所普通高等学校,排名全国第5。应加强湖湘文化的创新发展,发挥其对先进生产力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应深入挖掘湖湘文化精神,推动文化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对湖南“红色热土”、湖南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解读,弘扬湖湘文化精神特质,营造“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创新生态,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另一方面,加快科技文化融合发展,激发湖湘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应深入实施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创新工程,加强科教机构与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等创新平台合作,推出一批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文化产业项目和优秀文化作品,提升湖南科技文化影响力;引导制造业企业将文化要素融入管理、生产、销售等环节,在“一带一路”、中非经贸合作等跨区域经贸交流平台中展示湖湘文化魅力,整合文化和旅游资源。
  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地,释放经济交通枢纽独特势能
  湖南地处联系华东、华南和西南地区的交通要冲,是连接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重要通道,是国家重要的经济和交通枢纽,具备成为国家重要战略腹地的区位优势。应加快促进区域间互联互通,使区位优势进一步转化为经济优势。
  一方面,通过构建“一核两副三带四区”的区域经济格局,推动各区域立足人口、资源等禀赋,发挥比较优势,深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协调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发展,做强县域经济,使其成为新增长极。另一方面,加快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路网布局,运用智能交通系统等先进技术手段,为交通畅通和经济发展提供更有力支撑,引导更多优质资源畅行湖南、汇聚湖南。
  (作者分别为经济学博士、博士后,长沙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院院长;经济学博士,长沙理工大学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