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贡献青年力量

2024-06-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卡斯(Kaze Armel) 受访者/供图
  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尼雷尔领导力学院南部非洲六姊妹党中青年干部研讨班全体学员的回信中强调,中非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非人民长期友好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身上。中非关系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事业,它的发展需要中非青年一代接一代的不懈奋斗。展望未来十年,青年群体将遇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复杂挑战。中非青年需要承担哪些责任、完成哪些任务,应该如何有效发挥自身作用,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深入讨论的焦点议题。
  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湘潭大学中国—非洲经贸法律研究院副研究员卡斯(Kaze Armel)。作为一名在华留学、工作、生活超过十年的布隆迪青年,卡斯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深感钦佩,认为中国的经验值得非洲国家学习借鉴。卡斯还表示,文化交流在中非之间搭建了促进相互理解的平台,可以让非洲民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模式背后深厚的文明力量。同时,中非高校正日益紧密合作,为非洲的和平与发展事业培养大批优秀人才。
  中国式现代化为非洲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如何看待中国式现代化?近年来,非洲大陆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值得称赞的进步,但在某些领域仍面临挑战。您认为,非洲可以从中国的发展理论和实践中借鉴哪些经验?
  卡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世界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发展篇章之一,具有多维度发展、全面推进以及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等特点。中国的发展模式不仅促使经济快速增长,而且在解决社会性难题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还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种坚定不移的立场,赢得了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众多发展中国家民众的高度赞扬。
  南非伊奇科维茨家庭基金会发布的调查报告《2022年非洲青年调查》显示,76%的非洲青年受访者认为中国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而认为美国带来积极影响的受访者占比为72%。受访的非洲青年还指出,中国在整个非洲大陆的影响力尤为显著,特别是在提供经济实惠的商品、进行投资和建立贸易关系等方面。诚然,中国仍处于发展阶段,在推动经济增长、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区域均衡发展以及完善社会福利体系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但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已经激励了许多非洲国家,让更多非洲人相信通过有效的治理和不懈的努力可以攻克贫困等发展难题。
  我认为,中国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全面的进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政治稳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推动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政府和人民团结一心,直面困难和挑战,制定并实施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政治稳定不仅加速了国家的发展,而且在民众中树立了坚实的信任基础。相较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赢得了极高的民众支持率,这无疑是对其政治领导力、治理能力以及卓越成就的有力证明。
  其次,中国在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均致力于推进管理体系的现代化改革,确保关键职位由具备专业能力和执行力的人担任。现代、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不断提高中国的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质量,让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然而,许多非洲国家在构建公平、公正且高效的人才选拔机制和管理体系上仍面临挑战,需要持续努力。
  再次,中国是一个法治国家,这一点在反腐败斗争中有明显体现。腐败一直是非洲面临的严重且普遍存在的问题,它从各个方面阻碍着非洲国家的发展。因此,推进反腐倡廉、加快法治建设、提高政府透明度和强化政府责任感,也是非洲能够从中国借鉴经验的一个重要方面。
  最后,中国将发展视为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全民共同行动的伟大事业。这与非洲某些地区仅将发展与城镇经济指标相关联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强调人口均衡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努力推动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全国各个地区。也正因如此,中国得以实现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举例来说,中国成功消除了绝对贫困,比联合国设定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前了10年。这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实现了其对国际社会作出的减贫承诺。
  文化交流促进中非民心相通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和非洲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也都面临着文化传承发展方面的机遇和挑战。在您看来,文化自信和文化交流将如何扩大中非合作的广度与深度?
  卡斯:中国和非洲国家都拥有充满活力且多姿多彩的文化,都对各自的文化传统深感自豪。秉持着相互尊重的文明观,中国与非洲各国经常开展文化交流及教育合作项目,不断深化对双方社会结构复杂性和文化多样化的认识,注意改变刻板印象和澄清误解。中非文化交流与合作涉及多个领域,涵盖了从民俗风情、语言文字、艺术展示、美食品鉴到教育互动、媒体合作、旅游体验、青年互访、体育赛事等多个层面,相关活动共同构筑了双方深层次相互理解的基础、架起了持久友谊的桥梁。这是因为,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文化传承交融,不仅有助于中非双方显著扩展合作广度与深度,而且能够有效减少种族中心主义偏见的传播,特别是能够减少意图破坏中非友好关系的种族主义言论传播,为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提供坚实支撑。
  与此同时,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民心相通至关重要,因为深层次的人际联系和文化共鸣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成功的社会和文化基础。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织就了中非之间民心相通的纽带。语言学习、文艺演出、体育赛事、美食节、电影节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让参与者深入体验了中非文化的独特风韵。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互动,人们可以在结识新朋友的同时加深与老朋友的感情。民间外交与官方交流相辅相成,为中非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不断注入强劲动力。孔子学院在非洲的广泛建立,堪称中非民间交流与文明互鉴的典范。到2019年,已有46个非洲国家设立了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其中孔子学院61所、孔子课堂48个。就读于孔子学院的非洲青年能够深入了解正宗的中国文化,同时显著提升跨文化沟通协作能力。许多毕业生随后在翻译、教育、旅游、贸易等多个行业发挥所长。更有一部分人凭借语言专长、与中国的密切联系和创业精神,积极投身于中非贸易、商业、技术合作等领域。
  与中国人民一样,非洲人民世代传承与生态保护和资源可持续管理有关的本土知识和实践。文化交流让中国与非洲国家在环境保护、缓解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关键议题上能够分享各自的视角,抓住新的合作机遇。近年来,肯尼亚、坦桑尼亚、布隆迪等非洲国家频繁遭受暴雨、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的侵袭,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通过加强文化与学术交流,非洲国家能够学习中国在防灾减灾救灾方面的成熟经验,并在环境保护和应急管理方面深化与中国的合作。在可持续农业领域,中非专家与农民紧密合作,推广有利于保护土壤和水资源的农业技术,培育更具气候适应性的作物品种。此外,中国也可以借鉴非洲国家在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管理方面的成功做法,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些跨学科、跨文化、跨语言的交流与对话,一方面助力中非双方共同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挑战,另一方面推动知识与技术开放共享,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中非高校合作助力创新创业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经济全球化和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对于非洲大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多元化具有重要意义。您认为中国作为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的国家,在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方面有哪些显著优势与特色?
  卡斯:凭借其实力,中国的高等教育机构正通过多种途径培养杰出人才,为非洲各国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中坚力量。中国的教育质量正在不断提升,而生活成本相对较低,再考虑到政府每年提供的数千项奖学金,中国已成为非洲青年留学的首选地之一。与一些西方国家相比,中国更鼓励非洲留学生毕业后回国发展,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于非洲的社会经济发展。这有助于非洲国家解决长期存在的人才外流、资本外逃等问题,并且逐渐形成足以推动非洲经济实现转型和发展的人才红利。
  中国与非洲国家的高校及研究机构在多个学科领域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有关合作涵盖农学、医学、工程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和法学等领域。这些合作包括联合研究项目、学术研讨会、智库交流和人才培养计划等,目的是深化知识共享、推动学术创新。举例来说,2023年12月4日,湘潭大学与乌干达麦克雷雷大学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旨在加强中非文化交流与法学教育合作,推动中非法律文明的交流与互鉴。这一合作协议为两校学生提供了互访深造的机会,有助于加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涉非法治人才。特别是,非洲学生将借此机会深入了解家乡的发展实际,确保其发展规划与国际发展实践、议程和重点事项相契合,进而推动非洲的法治建设和整体发展。
  这里需要提到一项卓越的中非科技合作成果——2013年5月由中国科学院批准成立的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该机构设在肯尼亚乔莫·肯雅塔农业技术大学校园内,汇聚了来自中国20余家科研单位的对非科研力量,以及非洲16个国家20多家科教机构的科研队伍,围绕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保护、重大灾害预警和现代高值农业等前沿课题开展科研合作。此类合作显著提升了非洲机构的科研实力,并在培养杰出专业技术人员和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近几十年来,中国在创业与创新的世界舞台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并在多个关键技术领域成为领军者。这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以及中国企业和研究机构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高速铁路、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的持续创新和技术突破。同时,中国高等教育机构培育的创新创业文化激发了在华非洲学生的创业热情,并为他们提供了完善的创业教育支持体系,使他们能够针对非洲特有的挑战,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近年来,许多非洲学生利用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充分的市场竞争、齐全的产业配套、高质量的劳动力资源和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电子商务、先进计算模式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在非洲开办企业。值得注意的是,此类合作模式在非洲多国成功孵化了众多信息技术领域的初创企业,它们与中方伙伴建立了牢固的合作关系。我深信,通过挖掘人才红利,大力激发创新精神,中非命运共同体定将迈向更加繁荣、和谐且可持续的未来。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姚晓丹(报纸)闫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