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2024-06-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简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教育、科学与文化领域最为重要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与联合国系统其他专门机构相似,它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民对于和平与繁荣的普遍期盼中,并在成立之初就将“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作为根本理想与愿景。虽然肩负着全人类思想实验室的崇高使命,但因为国际形势的跌宕起伏与成员国力量格局的演化发展,二战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80年的发展道路充满曲折。从倡导文化多样性、实施文化和睦行动到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无论在和平时期还是危机时刻,对于促进优质教育、科学研究、多样文化、开放传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倡导文化多样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初主要是按照西方自由主义政治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建立的。194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届成员国大会确立的优先事项之一,就是请秘书处“阐明可以作为现代人权宣言基础的原则”。
  自20世纪60年代早期开始,随着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不断独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部的非西方国家开始倡导非殖民主义思想,并试图重新定义组织的目标和原则,这使其思维方式、工作哲学和政策偏好逐步发生了明显变化。在这些新成员国家的不断努力下,到20世纪70年代该组织的工作目标逐步转向倡导文化多样性。以世界遗产保护为例,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7届会议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在具体行动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了人类创造的最美好的东西:从上涨的水位中拯救古埃及的神庙;在战后重建莫斯塔尔老桥;摩苏尔老城也作为和平的象征得到振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本轮从思想实验到行动方案的实践过程,将尊重文明与文化多样性的理念深植于心。在此阶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和科学领域也有重大成就。例如,持续开展扫盲运动,推动建立了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等全球科学研究中心,确立了关于科学伦理和人类基因组的普遍原则。
  实施文化和睦行动
  如果说冷战结束之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部存在着推动西方价值理念和反对殖民主义两种带有对抗性的思潮,那么冷战结束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目标出现了适度的变化。这一变化并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改变了倡导文化多样性的基本原则,而是更多地表现为在肯定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推动文明对话、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与共同繁荣。199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2001年为“不同文明对话年”,以此为起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仅在全球层面通过了一系列宣言、制定行动计划,也推动了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文明对话。这些活动都围绕文化多样性的主题,致力于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共处、互相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凭借其“思想实验室”的独特职能和优势,成功推动联合国大会第67届会议通过决议,宣布2013—2022年为“国际文化和睦十年”。这是联合国首次设立以文明间对话为主题的长时段国际多边合作议程,并指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牵头协调机构。联合国大会决议通过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94届执行局会议制定了《国际文化和睦十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这一行动计划成为联合国主导、在全球层面推进文明间对话的多边行动框架。在这一框架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和睦”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只有保持对共情、共生、热忱、团结、手足之情等内在于所有文化、信仰和世俗意识形态中的人际共存基础原则的承诺,国际安全与社会包容才可能持久维系。
  为了回应当今世界宗教、文化和社会不宽容导致分裂、对抗、暴力和极端主义的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采用“和睦”一词来表达和平共存的愿景,强调发掘文化多样性的新联结,以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和睦相处。创设国际文化和睦十年的议程旨在展示促进文化多样性的意义,认可文明间对话的重要性,应对各种新形式的种族主义、歧视、不宽容、极端主义和激进化,铸造不同国家和人民和平共处的纽带。文化和睦行动通过在教育、科学、文化等领域开展一系列文明间对话旗舰项目,凸显了众多非欧洲、非西方的发展中国家的作用与贡献,也说明实践中的多边主义出现了文明政治转向。
  从思想实验到行动方案
  世界气象组织2024年3月发布的《2023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显示,温室气体水平、地表温度、海洋热量和酸化、海平面上升、南极海洋冰盖和冰川退缩等方面的纪录再次被打破,有些纪录甚至被大幅刷新,而且相应的变化还在加速产生。气候危机迫近、人民贫困饥饿、冲突愈演愈烈,这三种切实困境已经成为全球各国的共识,并急需找到重建信任、团结协作的应对方案。以加沙地带人道主义危机为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承认人道主义局势得到优先考虑的同时,对加沙地带文化遗产受到持续冲突的影响深表关切,并敦促有关各方严格遵守国际法,强调文化财产不应成为军事目标或用于军事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严重关切加沙地带敌对行动对学生和教育专业人员的影响,呼吁保护教育机构,因为这些机构往往是人民的避难所。在应对气候危机方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以来作为尊重生物多样性和环境的思想实验室和知识技能守护者,在帮助培养和形成关于环境挑战及其对道德和世界和平的影响的对话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何在危机时期履行使命,使文化多样性、文明和睦的思想实验与行动方案进一步带动文明交流互鉴,增进团结信任,加强多边主义,越来越成为时代的主题。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文化和睦十年议程的实施以及文明对话项目的执行,不同政治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实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全球公民教育项目已经成为教育领域推动文明间对话的支柱性项目。针对以文化、宗教等形式呈现的极端主义、暴力、激进化等挑战,全球公民教育计划设立了几个专题项目,包括通过教育防止暴力极端主义、大屠杀和种族灭绝教育、书写和平语言教育、法治教育等。世界遗产项目通过保护世界遗产,培养世界不同群体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促进可持续发展,继而加强文明间的对话与和解。通过延续1988—1997年丝绸之路综合研究项目来促进东西方文化和价值之间的相互欣赏与理解,对科学探索、文化旅游和国际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对多元文化的认同与包容理念融合在各个项目之中,在人才培养中强调文明间对话的重要性,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加强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借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对多元主义、多元文化的包容,并将不同政治文明的相互理解融入多边主义。
  未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继续以“促进教育改变命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科学技术以人为本”“倡导尊重包容理解”等为根本使命,以思想实验指导行动方案,实现全人类的和平繁荣与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北外学院院长、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咨询顾问)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王俊美(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