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2022年第2期目录

2022-03-09 来源:《中国文学批评》2022年第1期

摘  要:《中国文学批评》2022年第2期目录

关键词:《中国文学批评》

  

  ·中国文论话语建构·当下理论生产的问题反思· 

  当下文学理论的功能退化与修复 

  摘要:当下文学理论的功能退化表现在三个方面:对文学创作与欣赏的精神供给功能严重退化、对文学批评的观念引领功能严重退化、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公共性功能严重退化。当下文学理论功能退化是长期累积的结果,欲修复当下文学理论功能,就必须循序渐进,从“讲实话”“讲真话”“讲人话”出发。 

  关键词:文学理论  文学批评  文学创作  功能退化 

  作者张政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与阐释学研究中心教授;陈龙,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讲师。(北京102488) 

 

  文学理论的功能与指向 

  摘要:文学理论的功能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用”,即有助于促进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及读者欣赏水平的提高;二是“有益”,能够满足人们的求知需求,拓展人们的思维空间、想象空间,以及整个精神活动空间;有助于提升人的胸襟、视野、创造力与整体素质,丰富我们的文化人格。文学理论,毕竟是关于“文学”的理论,其研究当然应指向文学,如文学创作、文学观念、文学思潮,尤其是文学文本。文学理论研究,只有指向文学,顾及相关功能,才能避免脱离实际,既“无用”也“无益”的“空转”之弊。 

  关键词:文学理论  功能  文学文本 

  作者杨守森,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济南250014)。 

 

  直面问题  重塑原理 

  摘要:中外文学原理同一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之间既有关联,又各有侧重,这既是由文学的复杂性、多维性和外延性所决定的,同时也取决于原理本身的变迁。文学创作实践、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和文学史写作方法、观念不断外溢,致使文学体系丧失了起码的边界和标准。文学原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混沌局面,作为界定、阐释、评判或鉴赏标准的文学观念也纷乱繁杂,以至于本可以中外并举、彼此兼容的理论和方法每每相互排斥、彼此龃龉,这就迫使我们在对强制和反强制的辨析与规约中努力弥补阙如,以裨重新出发。 

  关键词:文学原理  强制与反强制  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 

  作者陈众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732)。 

 

  代际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文艺学知识生产 

  摘要:从代际角度考察当代中国文艺学知识生产,可发现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文艺学知识生产场中存在两支规模宏大的队伍:一支是20世纪30年代出生的文艺理论家群体,另一支是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文艺理论家群体。从曼海姆建构的代际理论出发,对于上述现象进行知识社会学分析,可以发现,30后一代和50后一代文学理论工作者在人生经历、知识结构、文化立场、文艺观点上的差异,深刻地影响了其文艺学生产方式,这深刻地体现在其对文学的审美属性、文学自主性自律性等问题的看法上。 

  关键词:文艺学  生产  代际理论 

  作者陶东风,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广州510006)。 

 

  文学理论的三种话语形态与建构路径 

  摘要: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话语体系建设有许多需要从元理论层面加以反思和澄明的问题,话语形态及其建构路径即为其中之一。文学理论研究存在如何处理文学和理论的关系,从而如何生成文学理论话语的问题。撇开意识形态属性不论,只从符号和表述的形式层面即知识形态上看,可以将文学理论话语的建构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对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存在外观和样态的经验性文学理论研究,二是有关文学的性质和功能等基本文学观念的建构性文学理论研究,三是基于其他学科的理论而对文学的泛化形态的理论研究。与此相应,文学理论话语形态的建构便有三种路径:第一种是从先行存在的具体性文学现象到概括性文学知识的形成;第二种是从抽象的文学理论观念到具体性的文学实践;第三种是从其他领域的抽象理论向文学研究领域的延伸,理论是外在的,文学只是例证。三种话语形态及其建构路径虽然互有不同,但各有其价值,要以辩证的态度加以看待。 

  关键词:文学理论  话语形态  存在类型  建构路径 

  作者谭好哲,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李静,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济南250100) 

 

  ·作家聚焦·格非专辑· 

  命运如烟,诗意如歌——读格非小说有感 

  摘要:格非小说立足于揭示历史与命运某些鲜为人知的玄机。从早期的《迷舟》《大年》描绘人生的阴差阳错、命运的跌宕起伏、一切都充满出人意料的偶然,到后来的《锦瑟》和《凉州词》对古典诗意的改写,都既有“先锋小说”的朦胧与神秘感,又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性,还弥漫着民间历史的沧桑感。而后来的“江南三部曲”则通过对三代人的追求与幻灭的诗意点染,串联起大变动时代的波澜起伏与民间社会的隐秘生活,并以富有中国古典诗意的笔触写出了传统文人的襟怀:心系天下又豁达、淡泊,感慨万千也含蓄、玄远。 

  关键词:格非  神秘意识  民间历史  命运与诗意 

  作者樊星,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武汉430072)。 

 

  中国传统审美资源的回归、化用与价值——从格非近作看其新古典主义风格 

  摘要:在格非早期的先锋写作中,中国传统文化诸多元素以隐性的方式存在。到了“江南三部曲”中,格非孕育出了一种融合进现代观念的“中国式诗意”,这在其近作《月落荒寺》中得到了更为精妙的体现,呈现出鲜明的新古典主义风格。这一“中国式诗意”富有两面性,既蕴含着激发创作灵感的潜能,也可能误入迷津。 

  关键词:新古典主义  传统审美资源  先锋写作  中国式诗意 

  作者王宏图,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上海200433)。 

 

  “只有春风在那里吹着”——《望春风》时间疏解 

  摘要:某种程度上,小说是时间的幻术。小说家通过择选物理时间,编织小说时间和叙事逻辑,并赋予意义。《望春风》不回避、但也不过于依赖中国现当代史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节点作为推动小说叙事的“增强时间”,而是杂糅农历和公历、显在和潜隐等不同时间标识,勾连出村庄和个人时间以及中国当代乡村混杂浑然的世界观和日常生活,进而构成小说文本内部的共时性和互文性,生发出对话性的中国当代乡村命运反思。 

  关键词:《望春风》  中国当代乡村  增强时间  互文性 

  作者何平,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南京210023)。 

 

  论格非小说的生态叙事——以《望春风》为中心 

  摘要:格非近年来的小说有着清晰的生态向度,特别是《望春风》集中体现了他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其中既有对生态家园的回望,也有对乡村文化和生态创伤的审思,更有对生态理想的想象和追求。格非通过对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宏大而精微的探索,为当代生态文学写作提供了独到的审美经验。 

  关键词:格非  《望春风》  家园想象  生态理想 

  作者陈粲,扬州大学文学院讲师(扬州225000)。 

 

  现代小说中的议论 

  格非 

 

  ·中华美学精神·中西关键词比较· 

  兴与激情 

  摘要:“兴”在中国美学中有两种解读,一是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二是作为一种存在状态。以杜博斯为代表的激情导向的西方美学,认为艺术可以激发出激情,让生命力活跃起来,从而解除生存的沉闷。中国美学中作为存在状态的“兴”与这种激情美学相似,同样认为诗歌等艺术形式能对人的精神从总体上起到感发、激励、升华的作用,使人摆脱昏庸猥琐的境地,还原到本然的生存状态。这种生存状态,就是一种审美状态,不能用理性和逻辑来解释。无论中西美学,都强调对“兴”和激情的理解无法按照理性和规则,只能诉诸感觉,不能诉诸分析。 

  关键词: 兴  激情  杜博斯  趣味 

  作者彭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教授(北京100871)。 

 

  酒神精神与“兴”的诗学话语生成 

  摘要:兴(興)的本义是众人会饮同欢,酒热烈激昂的兴致成为兴味盎然的诗的感情的形象比喻。在中国文化中,诗之兴与酒之兴一开始就产生了相互依存的关系,并在礼乐生活中进一步融合。以兴感为代表的中国文学,与源于古希腊的酒神精神有着某种相似性、联系性。西方文学中理性的日神精神与非理性的酒神精神的矛盾冲突构成了文学精神演变的主旋律,中国古典文化中也存在着感性狂欢与理性抑制的冲突,既表现为礼乐文化对酒的限制规范,也表现为对酒的理解宽容。酒爵、酒礼寄托着酒神精神狂欢与抑制的象征意味。庄子开辟了哲学语言的兴语式表达,“卮言”是酒后话,也是兴语,酒神精神对中国古代诗人性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酒爵  酒礼  君子有酒  诗可以兴  酒神精神 

  作者傅道彬,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哈尔滨150025)。 

 

  “兴”与“隐喻”的中西互释 

  摘要:“兴”与“隐喻”分别是标志中西方诗歌和诗学特质的核心范畴。中国诗学之“兴”与西方诗学之“隐喻”是各自发生发展的,原本彼此并无交集和影响。二者的比较研究始于近现代中西方的诗学译介和中国现代学者对《诗经》“比兴”的阐发。“兴”与“隐喻”之比较成为一个持续百年至今仍未圆满解决的学术难题。“兴”与“隐喻”的比较研究应采用中西互释的“打通”性研究思路,从意涵、文化根源、哲学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与心理过程、语言表达和修辞方式、诗学功能和美感效应以及美学意义和目标追求等七个方面加以考察。 

  关键词:兴  隐喻  比较  中西互释  打通 

  作者陶水平,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南昌330022)。 

 

  “兴”与“迷狂”的美感神圣性比较——基于泽基的神经美学思想孙焘 

  摘要:孔子的“兴”与柏拉图的“迷狂”都有宗教渊源,也都具有精神提升的意味,体现着美感神圣性问题的深层文化差异。泽基的大脑认知理论提出“先天概念”和“后天概念”两种认知机制,可作为比较研究之借鉴。“迷狂”指向完美永恒的超世意象,“兴”则对应于生生不息的在世意象,分别反映着两种脑机制的特点。“求完美”造成了世俗与神圣领域的对立,也在“迷狂”中激发着灵感和创造;基于古代中国天人关系的“兴”追求此世间的超越和提升,相对更为从容自足,在当今却面临着文化转型的挑战。 

  关键词:迷狂  兴  柏拉图  孔子  泽基 

  作者孙焘,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副教授(北京100073)。 

 

  ·批评之批评·批评与理论的互动· 

  在理论的寓言里独辟蹊径——试论张旭东的理论批评 

  摘要: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所面对的挑战,一方面是来自既定的理论体系的规训;另一方面是对新理论不自量力的渴望。学者们的努力扎根于中国的历史语境中,既向外借鉴了欧美最前沿的理论话语,又向内解释了中国的创新性的文学创作,将文学理论和批评推向新的阶段,完成了中国新理论批评的话语建构。张旭东在当代文学批评的理论话语变革中较有代表性,他通过批评实践表明中国作家对中国现实的表现力有着历史化的深度,也证明了其多年来一直讨论的文学对现实的寓言化表达的持久有效性。 

  关键词:张旭东  寓言  总体性  理论批评  

  作者陈晓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100871)。 

 

  批评、理论与创作的互动共荣——从新时期短篇、中篇小说创作谈开 

  摘要:新时期文学中,短篇、中篇小说的快速发展是一个重要现象,而文学批评在推进中短篇小说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文学批评紧紧跟踪文学创作,努力汲纳哲学、美学、现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的新思想、新观念,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理论性。它努力继承、发展“五四”启蒙现实主义,借鉴、融合现代主义,形成了开阔、丰厚的学术根基。文学批评的活跃也带来了文学理论、文学史的卓越建树。尽管新时期文学批评有不少局限、问题,但其学术积累、理论建设和经验教训都值得深入思考。 

  关键词:新时期文学  短篇小说  中篇小说  文学批评  现实主义 

  作者段崇轩,山西省作家协会文学院一级作家(太原030001)。 

 

  当代文学批评的理论自觉及其认识误区 

  摘要: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文学批评的理论自觉,是由两股力量推动的。一是文学创作中的新变,及其带来的对批评的挑战;二是国外理论的冲击及其对批评家们的影响。历史地看,文学批评的理论自觉是批评理论化趋势的重要成果,但它还有一个副产品出现,那就是文学批评的“理论过剩”现象。理论能带来文学批评的意识自觉,但它自身也是有限度的。文学批评要想成为有效的批评,应当同现实建立起联系,在文学活动各个环节之间交往和沟通的意义上展开对话。 

  关键词:文学批评  理论自觉  认识误区 

  作者徐勇,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厦门361005)。 

 

  ·新媒介文学· 

  网络文学双年选 

  主持人邵燕君: 

  多事之秋,能否静水深流?这点最能考验一种文艺形态生产机制是否健全,社区文化是否根深。网络文学做到了。这两年,网络文学似被釜底抽薪。 

  首先,携大资本、大数据之威崛起的免费模式,对起点中文网创立的VIP付费阅读模式——这一网络文学立身之本——发起冲击。目前的结果是双方都存活下来了。在共存中,网络文学的生产机制更加完熟。数以亿计的原“盗文读者”,终于可以安心坦然地在免费平台上享用专门为他们写作的网文,构成网络文学庞大的底座。仍然坚持付费的读者傲然坐稳了“小众”(虽然人数仍在1000万到2000万之间)位置,这有利于网文向更专业化、精品化方向发展:“小白文”技艺更加精纯,“老白文”质地更加精良,少数特别有追求的作家和他们的铁粉团,可以“大道朝天”,一意孤行。事实上,付费模式的真正竞争对手并不是免费模式,而是动漫游戏、直播、短视频等网络时代“更受宠”的文艺形式。网生一代的孩子很多已经不爱读网文了,这才是网络文学面临的真正生存危机。要突破只有两个路径:一个是更精专,使那些还愿意看小说的读者真正享受到“文字的艺术”不可替代的美好;一个是更普惠,让网文阅读既丰富又完全没有门槛。毕竟,网络文学已经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积累了大量套路和作者资源,可以源源不断地保证供给。目前付费和免费模式共存的态势是好的,但光共存还是不够的,还要共生。只有彼此互动,“小众”才不致孤绝,“大众”也不致枯竭。 

  其次,由于多重欲望叙述受限,网络文学的核心爽感模式需要重新调整,这一点,以“女性向”大本营晋江文学城受到的冲击最大。所幸的是,女孩们写出了“叙世诗”,她们终于走出了亲密关系的舒适区,从“嗑CP”到“玩设定”,以高度幻想、烧脑诡异的设定,折射着对现实世界的焦虑不安和价值关怀。这一番转型一半是外力所迫,一半是内力所驱,虽然早熟,但潜力十足。最令人骄傲的是,女孩们的世界设定里有“诗”。她们以“后人类”的视角,“克味”(克苏鲁)十足的设定,搅乱着“虽然错误,依然正确”的“理性法则”(《小蘑菇》)。在没有“另类方案”的前提下,“苟”也是对“卷”的反叛。带着对爱的执着,带着母性的柔软,也带着弱势性别群体被牺牲的恐惧,女孩们终于有力量在世界设定层面与“黑暗森林法则”(《三体》)对话:如果宇宙的秩序只是偶然,如果牺牲局部的“大局观”并不能使人类获得拯救,人类是不是应该更珍视那些美好人性的价值,比如善良、包容、仁慈?这样的童话式设定在小众范围内再度流行,说明社会价值心理出现了某些微妙变化。 

  有静水深流,才有春暖花开。祈望网络文学平安发展,在后疫情时代,给亿万普通人带来心安和喜悦。 

 

  女孩们的“叙世诗”——2020—2021年中国网络文学女频综述 

  摘要:2020—2021年女频网络小说发展,世界设定的多种变化是其最重要的特点。首先,科幻、悬疑、恐怖等类型元素全面复苏,在建构高度幻想、高度刺激世界观的同时,展现出女性对“后人类”等严肃命题的关注与探索。其次,女频小说开始呈现现实面向的社会关怀,回归女性自身,勾勒出职场想象由“卷”到“苟”的“后丛林”转向,并以“无CP”的特殊形式打开女性写作的多元化潜能。最后,女频的言情叙事也折射出现实的爱欲与权力秩序,通过“买股文”“马甲文”“多宝文”和“女主升级文”的流行趋势,显示出当前女性特定的快感模式和性别意识。 

  关键词:网络文学  女频  世界设定 

  作者肖映萱,山东大学文学院副研究员(济南250100)。 

 

  “男性向”朝内转——2020—2021年中国网络文学男频综述 

  摘要:2020—2021年间,中国网络文学从成长期进入成熟期,生产机制和类型套路大体完备。这一轮媒介革命对文学生产的改造接近完成。“身相完成”的中国网络文学在充分显示自身独特性的同时,也逐步汇入“文学”主流。其中,男频主要是在“现实原则”之下,以向精微处开掘的方式来自我完善,并向顶峰处攀登。 

  关键词:网络文学  文学生产机制  类型文学 

  作者吉云飞,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助理教授(珠海528478)。 

 

  ·学科概览· 

  百年根基之上眺望批评新路——2021年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综述 

  马征 

  开拓文艺理论研究的当代面向——2021年文艺学动态 

  马涛 

  中国美学再出发——2021年美学发展态势评述 

  陈凌霄 

 

  ·博士生论坛·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艺术生产”的多维阐释 

  摘要: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肇始于他对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是马克思关于精神生产、艺术生产理论的总结。其后,布莱希特、本雅明、阿尔都塞、伊格尔顿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家把“艺术生产”引入了文艺活动内部诸环节,从作者、读者和社会再生产等多重维度进行了创新性阐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论。但是,他们缺失了经济学维度以及人的自由解放维度,这一缺憾在21世纪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得到了弥补。奈格里、哈特和阿甘本等回归了马克思的物质生产视角,深入探讨了非物质劳动、实践与艺术生产的关系,也对当代艺术危机等进行了系统地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艺术生产的多维阐发,一方面发展和丰富了艺术生产理论,但另一方面对马克思也存在不少的偏离和误读。 

  关键词:马克思  艺术生产  非物质劳动  奈格里  阿甘本 

  作者张玉玲,大连理工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大连116024)。 

 

  “译文”的脉络:位置、概念及其阐释维度 

  摘要:“译文”从“文”中衍生,其位置可以从文明、价值、文化、文学四个层次进行考察,其概念可以从口传与文著、翻译与解释、作品与文本三组关系进行理解。“译文”的历史性体现为两条阐释维度:在形式上,“译文”一方面促进着民族语文的自我更新,一方面也推动着语言本体的自我实现。在内容上,“译文”在与“原文”的对话中,以“重复”的方式更新,在生成意义的同时,也形成了另一种文脉。 

  关键词:文  译文  原文  文脉  

  作者张雨轩,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5)。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常畅)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